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首先要将开采来的黏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再用模具制作成各类器物的胎,然后入窑烧制。这种制胎的白色黏土,俗称高岭土,具有坚柔黏韧的特性,是制作各种陶器的上等材料。模制印坯是唐三彩制作的主要工艺,根据考古发现,在河南巩县三彩釉陶作坊遗址中,这种印模工具非常之多。等成形的素胎晾干后,先入窑经过1000℃~1100℃的高温素烧,再将冷却的白色胎体挂上浓厚的彩料釉汁入窑二次釉烧。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所谓铅釉是用氧化铅作助熔剂,入炉二次烧成的颜色釉。铅釉不仅熔融温度低,而且熔融性能强,因此可以避免石灰碱釉中常见的桔皮或针孔等缺陷,还能消除釉层中的气泡和残余结晶体,使釉层清澈透明,平整光滑,富于装饰感。尤为重要的是,低温铅釉流动性强,与铜铁相结合,还能降低铜铁的熔点,是一种理想的助溶剂。在700℃的氧化气氛中,铅釉与不同金属进行化学作用后,即能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彩。如用铜作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便可以烧成晶莹美丽的翠绿色。如用含铁矿物质做着色剂,根据其含量的多少,釉色可变为黄褐、棕红或黑色。如果用含钴或锰的矿物质做着色剂,釉色则可变成蓝、紫等色系。
釉烧用的窑炉是馒头窑(土窑),其烧成温度为 800℃~900℃。釉烧时因为火焰上下流动没有固定的规律性,变化比较大,再加上三彩釉的自然流动性,便会呈现出光滑明亮、斑驳淋漓的效果,即所谓的混合或化合的窑变现象。
原稿:苏萦、刘杰
编辑:顾永杰
审核:荆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