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白芍和赤芍是一种植物吗

小科普 312

医学著作《伤寒论》中留存着一个重要的问题——书中的芍药到底是赤芍还是白芍?让我们来仔细鉴别一番两者。

芍药始载于《本经》中品。陶弘景《本草经》始分赤、白两种——"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开宝本草》载:"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

《本草图经》载:"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又载:"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

《本草别说》载:"《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则可知宋代已采用栽培的芍药,且已分色白多脂肉者和色紫瘦多脉者二种。这和当前以家种经加工而成白芍和以野生细瘦多筋未加工者为赤芍有相似之处。

但《本草纲目》曾云:"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在《品汇精要》中又确实有白芍开白花,赤芍开红花的彩色图。这说明了明代以前确实也有用这样的标准来分辨赤、白芍。花之赤白有时会影响根皮的色泽,但不一定能作为区别芍药种类的依据。因而我们不妨从具体功能和用药禁忌进行更加细致的对比:

很多医家以白补赤泻来高度概括白芍、赤芍之区别。上表中,两者在性味上的差异虽仅仅体现在白芍兼具酸性,但二者功效具有显著差异。二者虽然都主治崩漏,但白芍因兼具酸性而偏于收敛,补益,主治之崩漏多为虚证,赤芍则为实证。那么白芍补虚,赤芍祛邪,这一说法又是否准确呢?

可以见得的是,赤芍更适合用于血分有热之实证,而白芍更适合气分不足之虚证,而这样的概括仍然是有限的,实际上,历代医家对此问题早有详细对比:

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白芍绝非单纯的补虚药物,《本草备要》有言:"白芍不惟治血虚,大能行气。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钱,甘草二钱,名芍药甘草汤。盖腹痛因营气不从,逆于皮里,白芍能行营气,甘草能敛逆气。又痛为肝木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我们知道甘草有较强的补益作用,而在这里,加用白芍止腹痛的含义并非相须补益,而是伐肝,这就是李时珍所说的土中泻木,所以李时珍也强调"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成无己对此的注解是——"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气。"

相比之下,赤芍的泻力自然更强:《药品化义》认为:能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以其性禀寒,能解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较白芍味苦重,但能泻而无补,所以其所入之方剂,也多为泻热泻毒之剂量:

张仲景时代芍药不分赤芍、白芍,《伤寒论》中所用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一直被后世医家争论。从芍药的源流及植物学、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这几个方面,对芍药在《伤寒论》中的应用进行考证,认为《伤寒论》中所用芍药应为赤芍。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是使用赤芍还是白芍,或两者同用,不可拘泥。

参考文献

郭伟, 杜鑫. 《伤寒论》之芍药考[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4(11):22-24.

彭浩, 姚真, 王晶晶,等. 《伤寒论》中芍药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2):496-498.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