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出土于什么地方(出土编钟文物半音)

小科普 117

图为曾侯乙编钟全貌 郝勤建摄

图为1978年工作人员清理曾侯乙编钟

图为郝勤建工作照

图为张翔(右)在研究编钟

图为主持人:陈凌燕电话:88567125邮箱:8127120 @qq.com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燕

1978年5月22日,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现场,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

据记载,当时随县县城总共只有四五万人,可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就有两万。

人们的目光,聚焦于一个满是积水的巨大椁墓。这个椁室比马王堆1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积水水色浑浊,深达3米。

伴随着抽水泵的工作声,积水开始消退。慢慢的,一根木柱、三层横梁露了出来,悬挂在梁下的一件件青铜古钟出现了!

水落钟出。在地下沉睡了2400年后,曾侯乙编钟重见天日。

绝美编钟·他为它拍照40年

曾侯乙编钟共有65件,全套编钟重达2567公斤。它不仅极为庞大,也极为精美。

今年62岁的文物摄影家郝勤建,从编钟出土时就与它结缘。40年间,曾侯乙编钟的重要照片,多出自他的镜头。那会我刚调到省博担任文物摄影师3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原件组装起来,安放在当地部队营房礼堂。日前,郝勤建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的文物摄影是作为考古资料留存,用的是黑白胶片。同在现场采访的新华社资深摄影记者李其禄,向负责发掘工作的时任省博馆长谭维四建议,如此重量级的文物应该留下全息彩色图片,并把他装备中的两卷德国产阿克发专业120反转片送给了省博。

那个时代摄影胶片依赖进口,价格昂贵。郝勤建说,这两卷反转片每卷12张,自己极为珍惜,拍摄时深思熟虑,最终这24张照片张张成功。那是记录曾侯乙编钟最原始状态的资料,弥足珍贵!郝勤建事业也从此开始飞跃,可以说,是曾侯乙给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机遇,他改变了我的命运。

目前,曾侯乙编钟全景照片中使用率最高的一张,也出自郝勤建的手。那是在1986年初夏,国家文物出版社的一个项目需要一张四页画面跨页的曾侯乙编钟正面全景照。国家文物局专门做了批准,可将原件编钟移动一次,以满足拍摄需求。郝勤建说,筹备工作历时近一个月,不过仍有个问题,这套编钟太大了,从北京运来最大尺寸的背景纸,在它面前也显得捉襟见肘。正无计可施时,我无意中打听到省楚剧团新购置了黑色丝绒,于是我赶紧借了过来,这庞然大物才算有了合适的背景。

2007年,郝勤建又获得机会,为曾侯乙编钟的每一只钟做单独拍摄。拍文物跟普通摄影不同,文物具有欣赏价值和考古价值双重属性。郝勤建说,除了审美与拍摄技巧,摄影师还要有足够的考古知识,拿青铜器来说,它的造型、纹饰、铭文……全拍好了才算到位。

在职业生涯里,郝勤建为曾侯乙编钟拍过的照片总量超过3万张,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给它拍照最多的人。

内涵编钟·他称它是系统工程

曾侯乙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在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中,音乐学与考古学始终紧密结合。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执委,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秘书长,编钟研究院秘书长,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翔介绍,曾侯乙编钟若论内涵和价值,它远远不止是一件乐器。

从最早的陶钟开始,编钟的功能是发号施令,人们需要同心协力去完成一项工作时,它相当于提示音。它的核心是‘合’,即合作、和谐。后来青铜器出现,随着铸造水平提高,编钟演变为权力的象征,而它的一钟双音仍以和谐为精神内核。张翔表示,编钟还具有哲学意义,比如孟子评价孔子的金声玉振,这个‘金’就是编钟。

张翔认为,编钟既具有社会功能,也具有音乐功能,二者缺一不可。

2016年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在汉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考古学家、音乐学家集体通过了《东湖宣言》。宣言称: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保存了2400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

曾侯乙编钟还入选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名列工程成就类之首,也是它多重内涵的佐证。张翔说:编钟的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乎音乐,还涵盖了声学、结构力学、冶金铸造等方面,涉及多个学科。制作这样一整套编钟,在那个时代,其难度不亚于现代人制造航天飞行器,几乎是要倾全国之力,集合最好的科学家、艺术家来完成。曾侯乙编钟是当时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集大成者,从文化层面上来说,它甚至要超过秦始皇兵马俑。

天籁编钟 他组了编钟乐团

相对绝大多数安置于玻璃柜的文物来说,2400多岁高龄的曾侯乙编钟堪称活跃。因为可以演奏,它能够直接向世人展现自己的魅力。

曾侯乙编钟原件曾奏响过它的天籁之声:1978年出土后在随州举行过编钟演奏会,首支曲目是《东方红》,这也是它唯一一次离开湖北;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它赴京在中南海演奏;1986年曾侯乙编钟录制了唱片《千古绝响》;为庆祝1997年香港回归,著名音乐人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天·地·人》时,专程来汉收录编钟原音;在2008年北京奥运颁奖礼的配乐中也使用了这次收录的原音。

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演出经历更丰富。1987年,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开始推出编钟演奏表演。

编钟乐团的创建人之一、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马业平告诉记者,乐团最初的核心成员来自省博当年的古代音乐文物陈列研究室。马业平回忆,当时演出条件也很简陋,就是把一个库房腾出来临时改造成演出场地,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编钟演出一经推出,就深受观众喜爱。至今它也是湖北省博最受欢迎的项目。

编钟演奏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方方面面都得在实践中摸索。马业平说,首批对外推出的演出曲目有《楚商》《春江花月夜》《屈原问渡》等经创作改编的古曲,现在乐团可以推出一百多首古今中外乐曲。从2006年开始,马业平成为乐团负责人,为建设队伍招兵买马,不管省内外,只要听说哪里有专业对口的人,我就会马上赶去面试演员。此后,编钟乐团开启了新时代,参加过上海世博会、亚运会,登上过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出访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乐团还为多国领导人及政要演奏过编钟。

马业平介绍,编钟多次尝试跨界,比如‘编钟与邓丽君音乐分享会’,与世界各大交响乐团联袂演出,与各种中外乐队乐器组合进行合作等等,反响都非常好。

在编钟出土40周年之日,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编钟品牌如何提升。马业平说,穿越千年的编钟古韵,并没丝毫陈旧,它一直极富生命力,令人惊叹!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