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锦鸡图
《芙蓉锦鸡图》为宋徽宗赵佶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画以高超的写实手法描绘了金秋木芙蓉盛开,蝴蝶翩跹,引得枝上的锦鸡流连,布局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画卷的原型便是一种杂交型锦鸡(为白腹锦鸡与红腹锦鸡的杂交体)。
锦鸡是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统称,两者同为雉科锦鸡属鸟类。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绝大多数分布于中国境内,尤其是红腹锦鸡为中国的特有鸟类。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雄鸟)
红腹锦鸡,又名金鸡、彩鸡、锦鸡等。是一种中等体型雉类,体长60~100cm,尾长可达70cm。其本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后因外形美丽被引入欧洲地区,繁殖能力极强,但肉质不佳,因此野生的红腹锦鸡能够遍布欧亚大陆,成为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
红腹锦鸡是典型的山地森林雉类,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如湖北、湖南、四川、广西等地,且在陕西省宝鸡市附近的秦岭山脉为多,该地便以宝鸡命名。它们常出没于海拔800~1600m的亚热带阔叶林地带,喜独居,夜间喜欢栖居于针叶林的树枝上;白天喜欢在地面活动、觅食;受惊时,亦会急飞上树隐没。
红腹锦鸡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野豌豆、野樱桃、橡子、蕨叶和栎树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和四季豆等农作物,偶尔也会取食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其食物构成与季节性变化有关。红腹锦鸡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也会到林缘觅食。
红腹锦鸡群
红腹锦鸡的小伙伴们:
在红腹锦鸡的觅食地,常发现有伴生鸟类(松鸦、环颈雉、斑背噪鹛等),且与其彼此之间产生相互协作的关系,如红腹锦鸡与红嘴蓝鹊,前者帮助后者觅食,后者可帮助前者放哨。
【白腹锦鸡】
白腹锦鸡(雄鸟)
白腹锦鸡,又名笋鸡、衾鸡、铜鸡等,是典型的林栖雉类,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如云贵,川藏等地,缅甸亦有本物种的分布。白腹锦鸡栖息的海拔(1500~3000m)要高于红腹锦鸡,其分布区域的地理位置纬度偏低更靠近南方地区,白腹锦鸡栖息地的东北部与红腹锦鸡的栖息地有所重叠,在重叠区也会发生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自然杂交现象(如《芙蓉锦鸡图》的原型)。
白腹锦鸡
白腹锦鸡以树林为主要栖息和活动场所,树林具有天然遮蔽作用,在选择栖息地时,乔木的距离、层盖度、胸径和倒木数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白腹锦鸡以植食性为主,主要以光叶高山栎、山毛榉等各种植物的茎、叶、花、果、种子及少量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及虫卵、蛹和幼虫,以及蜗牛等动物性食物。民间传言白腹锦鸡喜食竹笋,因此得名笋鸡。
锦鸡(雌鸟),白腹锦鸡与红腹锦鸡的雌鸟相似
白腹锦鸡与红腹锦鸡的雌鸟相似,羽毛均呈棕黄褐色,其上满布黑色斑纹,而两者的区别在于:眼周裸皮、嘴和脚的颜色有所差异。
红腹锦鸡雄鸟对雌鸟追逐
锦鸡为一雄多雌制,求偶季节到来之时,也是它们鸟生的高光时刻,而且在繁殖期具有典型的占区鸣叫行为,进入发情期后,鸣叫更加频繁,它们通过鸣叫显示占领区域并警告其它个体不得进入所属领地。求偶时雄鸟首先发出低鸣引起雌鸟关注,进而将全身华丽的羽毛蓬起,使五彩斑斓的羽毛展现在雌鸟面前,以赢得雌鸟青睐。
白腹锦鸡求偶
锦鸡的繁殖期为每年3~7月,一个繁殖周期,每窝产卵4~9枚,孵化期需要23~25天。锦鸡倾向于挑选没有雄鸟的区域筑巢育雏,常常选择地面营巢,锦鸡一般是隔天产卵,产完最后一枚,便独自坐孵。
人工条件下的产卵
科学家通过对比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DNA发现,这两种锦鸡的分化时间发生在距今214百万年至117百万年前,确定其为两个独立物种,它们极有可能发源于秦岭以南地区或横断山脉。它们现今分布的地区有部分重叠,可能由于冰期后扩散形成的。
【文化溯源】凤凰为何是锦鸡?
凤凰在古代被称为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地位仅次于龙,是高贵、美丽、吉祥和权力的象征,凤凰的原型,历来有三种猜测:锦鸡、孔雀和鸵鸟,但其真实身份一直不明确。根据一些史料和地方志,以及出土的文物等推测,凤凰是锦鸡的可能性更大。
相传周文王于岐山下成就伟业,曾听闻凤凰栖息鸣叫,时人认为文王有德,引凤来仪,周朝兴盛。于是就有了凤鸣岐山这一典故,岐山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为秦岭的一部分,这里生活着红腹锦鸡,其头顶金冠,身披彩羽,长尾拖身后,阳光照耀下,羽毛格外耀眼,且华丽高雅,遂得名金鸡,周人将红腹锦鸡神化为凤凰,借以歌颂文王的仁德,如《诗经•大雅》中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中国最早的鸟类文献《禽经》中也记载:腹有采文曰锦鸡。状如鸠鸽,膺(胸部)前五色如孔雀羽。出南诏越山中,岁采捕之,为王冠服之饰。锦鸡的羽色艳丽,很早就用于装饰,受到世人喜爱。
为了进一步验证凤凰是以锦鸡为原型刻画的,据《山海经》卷一《南山经》中对凤凰的描述: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汉代刘向的《孝子传》中记载: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
而鸡在古代有五德(文、武、勇、仁信)之禽的美誉,据《韩诗外传》记载: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古人认为鸡为上天降临人间的吉祥物,鸡与
清代学者周亮工的《书影》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今都门剪以插首,中州画以悬堂,中州贵人尤好画鸡于石,元旦张之,盖此地乎鸡为吉,俗云室上大吉也。
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尧在位七十年……有掋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又眼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其遗象也。可见古人对鸡的推崇并将锦鸡神化为凤凰神鸟,辟邪除恶,寓意吉祥如意。
锦鸡在古代称为赤鷩、鷩雉、华虫、天鸡、鵕鸃等。
《山海经》中记载: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㸲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㻬琈(túfú)之玉。鸟多赤鷩(bì),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据考据,小华山位于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属秦岭东段,因其与西岳太华山峰势相连,遂并称二华,但因其峰势低于太华山故称之为小华山,又名少华山,这里存在这种名为赤鷩的禽鸟就是锦鸡的别名。
《清宫鸟谱》中记载:锦鸡,雄者黑目黄眶,米黄嘴,黄颊细红点。顶有长缨,黄色极鲜。项毛赤黄黑边,近背有翠绿毛一节,边亦黑色,俱相次如衔玦。颔、臆、胸、腹俱赤红色,背毛赤赭接以杏黄。膊毛翠青,翅翮红藕色。尾翎极长,苍黑质苍白圆点满之,匀净如画。背末有赤红细毛十余茎盖尾,披离如绥。黄足,有距。雌者黑睛黑眶,米色嘴,无冠,苍赤颊。顶、项、背、膊俱苍黑色。苍翅,白点隐见。苍白臆、腹。苍尾,有横白纹,尾比雄者稍短。青足、爪,无距。……
据清朝嘉庆年间的地方志《广西通志》记载:山凤凰,即锦鸡,凤凰生丹穴,丹穴南方也。今邑州溪峒高涯之上,人迹不至处,乃有凤凰巢焉。五色成章……南人谓之山凤凰。据考查广西苗族地区把白腹锦鸡称为山凤凰。据史料记载古人曾错误地将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当作同种鸟类的雌雄体。
重播播放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50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