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作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
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有血有肉的客观的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物质工具,实践的基本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虽然实践作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参与其间,但是整个实践活动是活生生的客观现实过程。
实践的结果是通常所说的事实,也是处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此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因此,从实践的要素、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结果来看,它都具有客观现实性。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这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动物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也没有对象化活动,它们的活动是适应环境的本能的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人把物的内容映射到自身中,同时又把自身的需要以目的的形式贯注到物的内容中去,使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的东西,从而使物变成从属于人的需要的存在。
因此,实践活动与自然界中的感性实体的相互作用是根本不同的,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表明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因为实践主体的人并不是孤立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个人脱离社会就无法从事实践活动。
具体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范围、内容和水平都受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历史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社会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