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作者是谁(佛经是谁翻译的)

小科普 145

噔噔噔,小孙子带着他的小伙伴,跑上楼,冲进客厅,打开电视就看《西游记》。两眼瞪得大大的。不时爆发出咯咯咯笑声。其中一个男孩,一手拿着捡来的竹棍,一手撘凉棚,瘪着嘴,两眼不住眨着,弯着腰,在学孙悟空呢。

好看么?我不禁问道。

好看。一哄而起。

有趣么?我有意问道。

有趣。不假思索。

什么意思?

就这个意思。不以为然。

一会,一个男孩说了,大闹天宫啦。

猪八戒背媳妇。

三打白骨精。一个抢着说。

三借芭蕉扇。另个抢着插嘴。

我轻轻摇了头,有人说大闹天空是反封建反权威。以后那些大大小小妖精好像是影射明王朝社会。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这只是它枝叶,而不是它的树干。或者甚至说是误解。

那美猴王总该是了吧?一个男孩扬起头说。

对对,还有猪八戒。

也不是。

那是谁?孩子们瞪大眼,疑惑问。

唐僧。

唐僧?哈哈哈,你搞错了吧?一句话炸开了锅,孩子们大笑。

这家伙最没用,见人只晓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有的孩子甚至合掌学唐僧念起阿弥陀佛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来。

接着爆发出杂乱的哈哈大笑。

但我不为所动,问道,全书写的什么?

西天取经啊。

谁西天取经啊?

嗯嗯,好像是唐僧呢。孩子们摸着小脑袋说。

这就对了么。唐僧前世原本是如来佛侍前弟子,但不听说法,轻慢如来,故被贬真灵,转生东土,再一步步到西天取经。

这次他可是虔诚的。表现在他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这跟猪八戒不同,猪八戒遇到一点困难,就喊着分东西散伙。而唐僧每次遇难,虽是生死攸关,劫后余生,但他从不畏惧,而是继续上路。九九八十一难,每次难后都如此。

再就是严守佛教的戒律。这可不是表面装的,而是与生具有,形成他生理本能。尤其是在女儿国,他能舍弃一国之王,全国之富,倾国之貌,何等难得。

他能西天取经还不是孙悟空打得好。一个小孩不服。

对。唐僧手无缚鸡之力。单凭他自身力量,别说八十一难,就是一难,他也过不去,早成了妖怪桌上美餐了。

哈哈哈……

这都凭着他徒弟力量。可那美猴王为什么不守着猴山享福,而来这路上打打杀杀,那多危险。我言归正传。

我知道,那是观世音菩萨点化呀。一个小男孩举手抢道。

还有猪八戒,沙僧。

还有,还有小白龙马。一个小男孩摸着头想了想补充道。

那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点化他们呢?

这……小孩语塞,不知所措了,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对对,那是他们犯了错误。孩子们突然想出来了。

不不,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是为唐僧的虔诚所动,观世音菩萨要助一臂之力。如来佛设计八十一难,也是为了考验他们的虔诚。

所以《西游记》看是一部神魔小说,表面上打打闹闹,十分热闹,其实是一部通俗佛经。宣讲它教义。即要想取得真经,就必须要心诚。心诚则灵。

当然,还远不止这些。我们知道《西游记》并非为作者一人所作,他只是收集历来有关种种传说整理,从而集中显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潜意识。即提倡虔诚精神。

所以作者表面像个顽童,给大家演示打打闹闹,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揭示民族的一种潜意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于是出现长期外行看热闹的现象。而无人看门道。可惜。

再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马,都是动物,而唐僧却乐意收它们为徒,一路善待齐心,才最终得到善果,这又寓意什么?

下面鸦雀无声。好啊,孩子们都入了门呢。得意之时我睁开眼一看,怎么?!客厅里空无一人。怎么,都走了?只有电视机在播放这《西游记》的主题歌曲: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