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颜料是怎么制作的(古代紫色颜料用什么制作)

小科普 327

一起来看看这些奇怪又少见的颜料都是从哪里来的吧!

胭脂虫红

昆虫是个洋红工厂,这种由虫子制作的染料被用于我们的衣食住行,它们无处不在。

胭脂虫来自于中南美洲,很早很早以前,古印第安人就用胭脂虫来化妆,给食品染色等。因为胭脂虫的雌虫体内含胭脂红酸,能用来制造染料。

胭脂虫运抵西班牙,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它染红了16世纪中叶出现的著名的威尼斯天鹅绒,支撑了荷兰染料业,让罗马天主教的主教们穿上了红色长袍,也让女人的脸蛋儿有了一抹玫瑰色的红晕,同时还被应用在医药产业。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身体抱恙时,医生给他开了用压碎的胭脂虫和食醋混合制成的药剂。后来胭脂虫被贩卖到柬埔寨和暹罗;1700 年,大清的康熙皇帝提到了一种名为ko-tcha-ni-la的异邦染料,它后来被重新命名为 洋红。

茜草红

你见过用牛粪和牛血制造的红色吗?

在《茜草红:奢侈与贸易的历史》一书中提到过,提取这种红有13个步骤。简单地说,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把织物煮沸,然后用牛粪和油进行媒染,再过三遍油。然后要用碱水泡四次,洗净、揉搓,用鞣料和白矾处理,再最后清洁一遍。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后,织物呈现不同程度的白灰色,这时再用茜草染色,并加入各种染剂,其中就包括牛血 。

在当时法国的宫廷里布置的皇家挂毯以及墙面就大量的使用了茜草红作为涂料。

自由领导人民 欧仁·德拉克罗瓦 1830

木乃伊棕

这种颜料具有很好的通透性,非常适合表现人物的肤色和阴影,还可以通过其它颜色的调配,绘制出各种肤色,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受。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制作工艺不稳定,时间长后很容易开裂,所以如果17-18世纪的名画上,人物皮肤有开裂的现象,就有可能就是使用了木乃伊棕,因为当时这种颜料在行业内非常流行。最著名的一幅当属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这是为了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画的一幅画,据说德拉克罗瓦使用了大量的木乃伊棕,来衬托画面的主基调,使之显得庄重和肃穆。

但这个曾经被神话的颜料却被称为绘画杀手,由于这种颜料制作工艺不稳定,时间长了容易开裂。这导致17-18世纪的人物画中大量出现开裂。

印度黄

星月夜 文森特·梵高 1889

印度黄色泽鲜艳,但它的历史却鲜为人知。

维多利亚时代伟大的探险家和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爵士认为自己有必要揭开印度黄的身世,1883年1月31日,他给印度事务部写了一封信。九个半月之后,他收到了一封回信。信中描述,印度黄,在印度被用来粉刷墙壁、房屋和栏杆,偶尔也会用来给衣物染色。

这种神秘的黄色小球的唯一原产地:孟加拉国小镇蒙吉尔的郊区米尔扎布尔。在那里,一小群牛奶工照顾着一群营养不良的奶牛,只给它们喂食芒果树叶和清水。这样一来,奶牛的尿液就呈亮黄色——每头奶牛每天可排尿三升。牛奶工用小土罐把尿液收集起来。每天晚上,他们会把尿液蒸煮、过滤,然后把沉淀物搓成小球,放在火上烘烤,再放到太阳下晾晒。

骨螺紫

骨螺紫,又被称为皇家紫,因为紫色在自然界中非常少见,所以被皇室所青睐。这种紫色颜料来自海底一种海螺的分泌物。将腐烂的骨螺与木灰放在一起,再浸泡在尿液与水组成的混合物中发酵。整个提取过程散发销魂的恶臭。

据说25万只海螺才能提炼出几克这种紫色,但也只够染一件罗马长袍。如此之高的成本,让这种紫色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也有不少人猜测,中国古代用作画眉的螺子黛指的便是这种颜色及其深邃且昂贵的骨螺紫。

蒙玛特希望,

帮助各个阶段的美术爱好者,

提高美术的创意、创作和审美能力。

提供完整系列的美术产品,

让美术爱好者自主发挥。

诚挚的邀请更多的伙伴加入我们的队伍,

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遇到更好的自己~

蒙玛特官方微信、抖音

奇闻趣事 速来关注!

更多新鲜事,敬请关注

蒙玛特B站、小红书,

官方微博!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