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在中国评剧节上,我聆听到了谷文月、徐培成两位老师的讲座,深感眼界开阔、受益匪浅,还荣幸的接受了唐山电台的采访。因此,那次活动我记忆犹新,一世难忘。
徐培成老师讲座的题目是:《文化修养与艺术表演的技巧、绝活》
徐老师的开场白先介绍了个人艺术成长经历,戏班学习、从学京剧改唱评剧、唱过多少处戏,当评剧院院长、评剧发展中的责任等等。徐老师把多年研究戏曲中想到的、看到的感受,向与会观众娓娓道来,绝对有参考价值、给人以启迪。
一、绝活从哪里来?具备四功五法之后,如何使自己能超越别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超越别人,是对绝活的理解,什么年代什么叫绝活,在时代中前进发展。文化底蕴和节奏是练好绝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例子:演《无双传》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提高、拔高时都需要文化做支撑。看马连良演王雁伶时的一个水袖,耷拉着水袖就上场了,我不理解,后来看到一出戏,才感到马连良对这个人物的悟,达到了一定程度。文化是思想,文化是灵魂,是塑造人物的关键,是艺术功力的比拼,是文化底蕴的较量。心理有事(有修养),眼里有戏(表演到位)。谭鑫培先生用文化在舞台上救戏的故事;伍子胥上场应该挎剑,结果他把腰刀给挎上了,一上场观众就笑了,心想看你怎么唱,谭先生边走边想,这儿观众应该没有这么大反应啊?往剑把上一模,坏了,是刀把,这两个不一样啊,一模就摸出来了,观众挑剔了,这是跑兵用的刀啊,本应该唱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一路的盘费都花了,我卖了宝剑我买了把刀。此时,他转过身偷偷告诉乐队纽丝变长锤,趁这功夫他编了四句唱侯宝林相声中有过了一朝又一朝…腰中且挎雁翎刀。有文化才能解读人物,掌握人物,才能把人物的上场、下场、调度拉得到位,喜怒哀乐不分的,文化修养不够,文化也是道德的一种展示。梅兰芳的贵妃一个上场,谁能超越?他给人唯美的享受。读国学、老子的道德经、弟子规、论语,读书对看戏、品戏、研究戏有理论依据,做好角必须有好德,四梁四柱才能捧着你唱戏。
二、节奏与绝活。好戏看好角,戏曲艺术是角的艺术,角就是票房价值,节奏是度,尺寸和火候,对比和反差,表演艺术都在节奏的掌控之中。话剧、影视是体验,戏曲是体现派,现在的戏曲即是体验派又是体现派,任何艺术没有离开节奏。厉慧良的心理节奏,《艳阳楼》高登人物一个上马动作,观众给五次掌声,就是心里感应,抬腿三颤叫一个好,慢、快、停变跺泥一个好,甩髯口一个好,节奏的搭配。尚小云《昭君出塞》的三个翻身三个满堂彩,由慢渐快,第三个舞台停顿,形成慢、快、停、勒住,节奏产生美。唱腔、念白的节奏更重要。看张德福老师的戏,开始怀疑的态度,他身上的表演和念白的节奏两点感动了我,他心理节奏太好了,在处理念白上,当年评剧届无人超越,(学几句)把锣鼓经的运用与快慢强弱的节奏融合的淋漓尽致,用节奏念白,他一段白话来三个好。要创作角色必须用节奏来掌控,没有节奏的戏是苍白的,一定要把节奏的掌控作为关键。
三、演唱方面的技巧。评剧旦角六大流派,白、新、鲜、韩、花、筱都在用颚音(软颚硬颚)、擞喽(水擞哭擞)。颚也要有强有弱,两个重复字出现时,一定要有区别。颤音有快颤慢颤,都出去,甩腔要一气呵成抖出去。颚、擞、颤、抖是每个剧种每段唱都离不开的手段。我对唱腔的总结飘(立起来飘起来,弱入渐强)、砸(咋夯的音锁住音时,砸一下不能怒,不能过)、柔(揉着唱、玩着唱、提着唱、收着唱,如摇篮曲,唱强了绝不可以)、滑(上滑,韩派多、下滑,新派多)。抓住流派特点,白派不张嘴,筱派扣齿,附加字要弱入。 收是技巧,度是技巧,声断气不断也叫技巧,用文化去演人物,用技巧去演人物。首先要继承,我建议,下界评剧节集中展示十大评剧流派。新凤霞曾经对我说:学我者生,像我者亡。声音的化妆,是对演员技巧的检验,哭腔的处理,要奔放,还要控制,有哭音有美感,只顾唯美的完成自我,不用哭腔不对。法就是范儿,是技术的理论。书是技巧,法是道行,扇扇子、拉山膀、水袖都是有规矩的,老生在哪做?小旦在哪做?都有规矩。戏曲怎么动,技巧怎么用。快慢强弱都在节奏的处理中。文化的修养运用到里边,动作为什么要动?怎么动?话剧导演的三要素,戏曲导演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