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文摘(特别文摘大河报)

小科普 166

1月21日(本周日),《奇葩说》冠军辩手黄执中将带着新书《小学问》来到郑州,举行读者见面会。一起看看书中精彩片段吧!

【文摘】玩《王者荣耀》,也能学到自律之道?

人类的行为,无非基于爱与憎,而相应的驱动力,也无非来自奖和惩。不过,对于自律来说,以奖励和促进自信为主的正向驱动,才是长久之计。在劝说别人做出改变时,我们往往有个坏习惯,那就是喜欢用负面的思考,做出警告甚至恐吓。比如劝人戒烟或者减肥,一般会渲染由此带来的病痛。的确,恐吓是最简单的说服方式。而且,不只是别人会常拿这种方式来打动我们,我们也会习惯性地自己吓自己,觉得要对自己狠一点,效果才会好一点。在减肥的时候,甚至有人说出要么瘦,要么死这样的狠话。

然而,放出这样的狠话,就真能说到做到吗?很可能效果正好相反。

首先,恐惧能不能带来行动说不准,带来巨大压力却是一定的。我们的大脑根本就不适合长期在压力下工作,所以它第一时间就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解。比如说,负面的那些说法虽然有理有据,听起来也足够吓人,但与此同时,你脑子里一定会有个声音冒出来说:不一定吧?这就是每个人都免不了的侥幸心理,因为无论多么恶劣的习惯,都不是百分之百会带来恶果的。抽烟的人那么多,也不是所有人都得肺癌;不系安全带的人那么多,大多数人不都是平平安安的?一旦你开始这样想问题,就很容易麻醉自己的警惕心。很多司机宁愿在驾驶室里挂个佛像,也不愿多读几遍安全驾驶守则,就是因为在恐惧面前,求心安实在是比做出实际行动容易太多了。

其次,如果大脑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就会产生多种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记忆力衰退。动物实验发现,长期处于高度压力的状态下,会导致脑中负责空间和情节记忆的海马体体积萎缩,引起新生神经元数量降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减少等等,最终导致对学习、记忆极为关键的长期增益效应受影响,因而使得记忆受损。不仅如此,在面对压力时,基于生物的自保本性,大脑会指挥我们产生情绪性进食的需求。简单说就是,大脑发现你心情不好,认为这意味着你处于危机之中。有危险怎么办?多吃点储存能量总是没错的。而此时的首选,几乎都是高热量的垃圾食品。所谓过劳肥和越累越胖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罪魁祸首不是你的嘴,而是你心里的压力。

而反过来说,正向驱动不但没有负作用,而且效果也更好。

2011年,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刊登了一则有趣的实验,内容是关于用手机短信帮助戒烟的效果。结果显示,那些经常接收到鼓励性短信的戒烟者,相比于只是偶尔收到这样短信的戒烟者,成功率会高出一倍。实验是这样的: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