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树法
树在山水画里也称为林木,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画树,也能成为一张完整的作品。画树宜先观察树的整体特徵,再观察树枝,因树木种类繁多枝的生态也不 尽相同。初学者应从枯树或冬天的落叶树作为练习的对象,没有叶子的树枝结构清楚,姿态鲜明,容易了解各种树的生长规律与基本结构。
( 一 ) 树枝 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二、为向下弯曲的类型,称为蟹爪枝,如龙爪。三、为平生横出的类型,可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形态。 写生树枝前先围绕树的四面,细心观察,选择最美的树干,与最合适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画时首先要注意树分四枝的原则,即树干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鱼骨,二二并生,缺乏错落的风致。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实小枝与树梢可大胆的舍去,应从艺术的角度选择合於美的原理原则者进行写生。另外必须留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理愈越长愈细,不能把尾部写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 二 ) 树皮、树根 树的面貌、个性和特征有时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 每一种树皮都有不同的纹理组织,如松树皮呈鳞状纹,柳树皮成斜裂人字纹,樱急杏的树皮成横纹,博树皮呈扭曲纹,尚有许多难以用文字形容的纹理,在写生之前需仔细观察。画树干时,除了注意树皮的纹理之外,尚需画出立体的感觉,皴树皮时靠近两侧的纹理要密窄,( 或墨较浓 ),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 ( 或墨较淡 ),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 画完枝干以後即画根部,至於画不画树根可依土石的多寡 或树的种赖类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土多石少的情形,则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树多露根。然而画的时候 也可以不计土石的分野,依画面的需要而决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画出从土中崛起,坚韧稳固的特性,不可画成如插在土面, 一推即倒的感觉。
( 三) 树叶 树叶的排列法与结构亦因种类而异,不管画哪一种树,先要近看了解叶的形状与排列原则,再远看整体的姿态与感觉。大自然的树木是最佳的画谱,变化多端,让我们画之不尽,平时应多做观察,勤加写生。古人画树以夹叶( 勾叶法) 首先被广泛的使用,将每一片叶子用两笔以上的线勾出後再填上色彩。水墨兴盛後,夹叶渐少,单叶( 点叶法 ) 逐渐增多,简化以一笔象征一片或一组叶子,并依其形状有胡椒点、字点、介字点、梅花点、鼠足点、垂藤点、松叶点、竹叶点、...。等许多不同的符号,然而这些符号都是前人从自然的观察里提炼而成,既概括又写实,并非凭空捏造。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叶子外,其他特征不甚明显者,统称为杂树。点叶时需注意树顶受阳光叶子较多,靠树干处叶子通常较稀疏。
( 四) 松树画法 松树象征人类的君子风度与长寿。古人多喜爱画松,表现出松之挺拔苍劲,顶天立地的气概。松皮呈鳞状,画松皮要苍 劲,毛而不光,忌讳太规则的排列。松叶如针状,有半圆、圆形、马尾形、锯齿形等多种不同的画法,松干本直,生於 石隙崖丛则曲。
( 五) 柳树画法 古人常说: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一画便出丑。柳树体态妩媚,有向水边倾斜的特徵,柳干苍老而柳条柔嫩。画柳条要微带粗细,不露锋芒,笔缓势连,柔中带刚,如点柳叶, 要蓬松富有变化。
( 六) 竹林画法 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 丛林 ) 之形态出现,叶可分下垂竹叶与上仰竹叶( 晴林新篁 ) 等两大形态。画时可先画竹干,枝干皆略成弧状,注意疏密穿插,竹叶的排列不宜态工整,须考虑整体之意趣、虚实与远近的关系。
( 七) 丛树画法 丛树在山水画中经常出现,较难处理,宋元的画家描写丛树,来自写生,较有真实感,如马麟的芳春雨图,其枝干的交错、浓淡、宾主、远近、气氛都处理的很成功。王秋林图是以夹叶树为主的丛树林,树与枝叶之间的关系即稍嫌凌乱。画丛树忌讳单调呆板的并排,树有宾主,画时从主树著手,相互掩映,叶分浓淡。成排的树要上下错落,高低参差。
画山石法
山的外形可分为、丘、壑、峰、峦、岗、岭、巅等,又有坡度起伏连绵不绝的形势或因朝晖夕阴,风雨云雾变化流露出来的自然美,故画山之前必先远观其势,然後再近看其质。山,因地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层岩、火成岩与变质岩等。山石的质地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纹理也不相同,中国山水画家累积数百年来观察与剖析的综合体验,逐渐发长出个种皴法,用笔墨线条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感受。吾师李霖灿教授用「山石纹理,笔墨组合」八个字来定义皴法,可以说是最简要而恰当的解释。
(一)画石 在谈到各种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浅谈画石,石是山的局部;画石是画山的第一部,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凹秃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画石的部骤,大致可分成钩、皴(擦)、染、点,或再增 加「提」的程序。「钩」是用中峰或侧峰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钩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徵灵活运用。「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偏锋(笔腹)乾笔「擦」以加强其凹凸或质感量。「染」是 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宣染,直到感觉充份为止。「点」是用浓墨或焦浓加苔点,若墨色的浓度够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钩、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先以教淡的墨钩或皴,後以浓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较为浑厚,富有变画。
(二)雨点皴 雨点皴又称为雨打墙头皴,北宋范宽以此表现北方黄土高原的景致。画时以逆笔中峰画出垂直的短线,密如雨点。
(三)小斧劈皴 李唐的「万壑松风」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如雨点皴一般,适宜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用笔方向变为侧锋「听 」出,落笔时头重尾轻。
(四)大斧劈皴 从小斧劈皴演变成,整个南宋 ( 尤其马远、夏 ) 及明代浙派盛行画大斧劈皴。画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最适合表现火成岩的结构。
(五)披麻皴 表现江南土质山丘,五代的董源、巨然首先使用,是南宋的代表性皴法。披麻皴又可细分为长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画披麻皴以使用中锋为主,线条较柔,以接近平行的线条组合。
(六)牛毛皴 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创,以繁密的短笔层叠,适宜表现夏季山头的苍润茂密。 牛毛皴源自披麻,亦以中锋为主 ,渴笔淡墨,层层皴擦。
(七)折带皴 折带皴是元代倪云林所创,适宜画平坡山石。画折带皴需「平写侧偃」的结组方式,先以顺风横向画出,街著转向侧锋,直落而下。
(八)荷叶皴 荷叶皴取荷叶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长期冲刷後,形成的景观特色。画荷叶皴亦以柔美的中锋为主,具有披麻皴与解索皴的特色。
(九)云头皴 云头皴最早见於北宋郭熙的「早春图」,依云涛的造形创出,适宜画烟岚重深的景致。画云头皴须注意以弯曲的线条组织成,用笔圆转富有变化。
(十)骷髅皴 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画中偶见空窍玲珑如骷髅的山石。画骷髅时应画出恶形丑怪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丑、漏、绉、透、瘦」,窟髅皴适合表现石灰岩地形或海滨的奇石,太湖石等。
(十一)米点皴 米芾、米友仁父子变董源的「点子皴」而成米点皴,描写江南云山烟雨,加上水份的渲染显得格外秀润。画米点宜卧笔而点,注重浓淡交织表现,米点亦有覆盖於披麻皴上者。
(十二)其余皴法
中国画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种皴法以外尚有马牙皴、点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乱麻皴、乱柴皴、解索皴、卷云皴....。等多种。兹选择多幅古画的局部,与上述的皴法名称作一对照。
(十三)点苔 画山石在皴染之後,经常要经过点苔的程序,否则觉得过於光滑乾净,苔点象徵山石上的小树或杂草等,後来逐渐趋向写意写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画多不点苔,南宋画家表现江南潮湿而易生莓苔的山石,逐渐使用苔点,在元明两代点苔最为兴盛,如赵孟頫的 [ 立苔 ],王蒙的 [ 渴苔 ],倪瓒的 [ 横 苔 ],沈周的 [ 攒苔 ] 及石涛的点苔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尚有泥金苔点,色苔点的使用。
画云法
云( 包括雾,烟,岚,霭,霞等 ) 。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构图上有以虚衬实景的作用,画了云,山才显的神采飞扬,活泼而秀媚。古代青绿山水多用钩云法,用淡墨依云的形态钩成起伏的曲线, 再以朱砂赭石加钩,并以白粉宣染。水墨画盛行後多用染云法 ( 烘云法 ),染云法不宜露出笔迹 而失掉云的轻柔之态,染云法通常用淡末散锋层层擦染,云要 画的流动不滞,云彩的大小和方向要有变化,切忌厚重或呆滞。
画水法
山石树木为静态,云烟水泉为动态,虽无常形,但有常理 。水依形态可分为海,江,河,溪,湖,涧,潭等,历代画家画水除了以留白法暗示水货以色彩 ( 或淡墨 ) 染水之外,多以线条钩水纹的方式画水。水因风吹的强弱产生不同形状的纹理,如鱼鳞纹,网巾纹,纹等。画水贵於画出水声,画波涛需传达出汹涌的气势,水纹线条需长而匀,此外尚须注意水色景观四季的变化。 历带化水名家甚多,如晚唐的孙位,北宋的董与,曹仁熙 ,戚文秀,蒲永升,孙白,孙知微,徐友等皆以画水著称,但无作品传世,南宋马远则有十二幅水图传世,堪称画水的典范 ,清初石涛画水的成就亦高。画水纹用笔,多用中锋和顺锋, 行笔需轻巧,灵活和爽利,切计板,刻,结。画波涛可先画浪头,再画水纹,最後用淡墨略加宣染。
画瀑布法
瀑布在中国画论中称为泉,因地质断层或倾斜而产生,尤其在火山岩及花岗岩的地形中最常见。其型态可分为乱石叠泉,悬崖挂泉,山口分泉,大瀑布等多种。瀑布的功能宛如血脉般的贯穿山水全局,画瀑布首先要重视其源头。不可从山顶挂下,同时要画出飞奔喷射的动势与水声。水口最难画,必求构思奇特。 古人画瀑布多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水的流动感与速度感, 并将旁边的山石染暗以衬托白练之美。清人沈全或今人黄君璧,近年所画的大瀑布则以战挚或短促的线条,凝固滚滚而泻的水花,各具特色。
画屋宇法
王维山水诀中说: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可见山水中之点缀屋宇亭舍应依据自然环境而成,有屋宇宜画通路或舟桥。山水画中的屋宇在北宋以前多以界画的方法表现,所谓界画是指以界引线,画时若毛笔紧靠直尺则墨线容易渗入尺下,故毛笔必须另外衬上一个剖成一半的圆弧片或固定於另一只竹笔旁,运笔时竹笔 ( 或圆弧片 ) 紧靠直尺,笔尖与尺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画出笔直的线条,用这种机械性的直线表现宫殿亭台,甚至舟桥或室内家俱。南宋以後以徒手画屋宇的画家逐渐增加,以较具个性的笔墨线条,追求与山石皴法或画树法的调和。画屋宇时,造型可酌情略作夸张,或改变些形状,繁杂者可简化; 若画一组屋宇时,须注意彼此间的疏密大小高低隐现离合等安排,以及透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