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虽然交通方便、生活便捷,但也充满了喧嚣和烦恼。所以很多人就想改变一下生活节奏,到野外呼吸新鲜的空气。青山碧水,让人心醉神迷;茂林幽径,也令人流连忘返。人们大胆地敞开心扉,并热情地拥抱大自然。
古代一些诗人时常在困境里挣扎,便希望寻觅一片乐土,以暂时排遣内心的悲愁。而寺院的环境比较宁静,又经常会启发人们的遐想,从而成为很多诗人的游览胜地。下面分享张先游览寺院,题写了一首名作,悠然自适,结尾更充满了禅意。
题西溪无相院
北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张先是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40岁进士及第,曾在晏殊的幕府里任职,后来又担任过几任知州,74岁时致仕还乡。张先的词作数量较多,而七律作品则非常罕见,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晚年,诗人闲来游览一座寺院,有感而发,却在不经意间创作了一篇名作。
诗人的家乡在湖州,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西溪又名苕溪,在北宋时期就是当地著名的景点。无相院是一座古刹,坐落于湖州城的西南面,具有悠久的历史,那里每天游客众多、香火旺盛。
作者首先描绘了西溪周边的风景,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诗人远远望去,水面宽广清澄,水光和天色交融在一起;溪边人家的门前一派寂静,没有一丝微风,更不见一片涟漪。作者只用短短的两句话,就渲染出极其宁静的氛围,却为下文的展开做了很好的蓄势。
接下来继续描写溪面上的景象,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浮萍铺满了水面,非常平静;偶尔有几条鱼儿在水下悠闲地游动,浮萍便绽开一小块,诗人竟然可以从中瞥见青山的倒影。
岸边的草丛本来显得极其幽静,而当一只小艇缓缓归来时,也能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分明是草丛里的虫儿受到了惊吓,而让水草轻微地晃动。
一个破字,打破了沉寂的氛围;而草声二字,也能勾起大家的遐想。颔联动静结合、视听交互,作者观察细微,描写生动。小艇去来,水波开合,无不显出周围静谧的氛围。
颈联再从另一个侧面描写西溪上的风景,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僧侣们有事进城,看见市井中人来车往、熙熙攘攘,虽然感觉物品丰富、极其繁华,但他们也觉得尘世中比寺院里喧闹了很多。
过桥之人好像行走在明镜之中,微风轻拂,水波荡漾,人影也不断地变换着形状,给人一种神奇的感受。作者采用了衬托手法,入郭之尘,显出禅院的清净;行人倒映水面,展现出物我融合的美好画面。
结尾抒写感怀,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绵绵秋雨之后,水边的芦苇丛生,诗人担心如果它们恣意生长,那么游客们就难以欣赏到深潭月影了。
这两句颇有禅意,月亮象征着清净的本心,作家贾平凹就有多篇关于月亮的散文,其中就委婉地表达出一份对禅境的向往。每当一轮皎洁的玉盘悬挂在中空,让人感到一丝神秘,似乎触手可及,但又远隔万里,从而更给蟾宫增添了一些梦幻的色彩。
张先的这首七律技法高妙,既有动静结合和视听交互,又采用了衬托手法,表达出诗人对雨后西溪的独特感受。作者首先展现出一种宁静和阔大的氛围,然后分别用浮萍绽开和水草摇动,表现出一种灵动的感觉。
诗人紧接着又描述了僧人进城和行人过桥的画面,生动逼真,又显得对比鲜明。最后抒写了对禅境的感受,月光朦胧若虚,又显得澄澈莹洁,似乎要从喧闹和烦躁中,将人们引向辽阔幽深的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