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产生精油主要有三大途径:草酸途径、多聚酮途径和甲羟戊酸途径。如下图:
从化学角度来讲,精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单萜烯类、倍半萜烯类、单萜醇类、单帖酮类、倍半萜酮类、醛类、酯类、酚类、醚类。每种类型的化学成分都有什么特点呢?
单萜烯类:精油化学中最常见的基本成分,分子小,常见于树木类、柑橘皮类,以及伞形科的精油中,气味比较平淡,不显著。比如柑橘类、松科类等精油中都含有此类化学物质。
倍半萜烯类:它的碳原子数目是单萜烯的1.5倍,速度和效力较单萜烯缓慢些。此类成分的分子大,溶解力低,稀释后的按摩油中也可能出现颗粒状态,部分的颜色深,容易染色,放置久了,氧化后,会形成树脂状的深色粘稠液体。倍半萜烯类化学成分常见于树脂、根部类的精油中。比如:蛇麻草精油、德国洋甘菊精油、玫瑰精油等。
单萜醇类:多半会出现在药草类、花朵类精油中。这种化学成分亲水性高,可以少量放入浴缸中泡澡;亲肤性高,代谢快,对身体无负担,但有些醇类放置久了,氧化后会转变成刺激性高的醛类。
含有单萜醇类化学成分的精油有很多,比如甜橙精油、佛手柑精油、茶树精油等。
单帖酮类:是一种很稳定、气味感受如金属般冰冷透脑的分子。此类化学物质就像是双面刀一样,效果强,速度快,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不要超过5%,这类精油不建议长期使用。在鼠尾草、绿薄荷等精油中常见这种类型的成分。
倍半萜酮类:活性稳定,低毒温和,气味独特好闻。我们常见的橙花精油、玫瑰精油、鸢尾草精油等中都含有此类化学成分。
醛类:是一种很容易变化的分子,具有活性、表现性、气味独特,有少许刺激性。如果细分的话,醛类依照结构可以分为脂肪族醛、芳香醛、萜烯醛三种。这类物质穿透性强,气味明显,活性高、易氧化,部分对皮肤有刺激,尤其是芳香醛。醛类常见于薰衣草、茴香、肉桂等精油当中。
酯类:大致可以分为脂肪酸酯、萜烯醇酯、苯基酯、内酯这四类成分。
脂肪酸酯是最罕见的酯类,气味通常像水果;萜烯醇酯气味甜美,无毒无刺激性,可以消除紧张感让人放松。
苯基酯类又可以细分为酸端含有苯基或醇类端含有苯基,这主要是以苯基在分子式中所接的位置不同而划分的。苯基是芳香化合物中的一种,有特殊的香气。这类化合物留香持久,可以在身体中停留较久的时间,不易被身体代谢出去。同时,香气强烈,刺激性强。
内脂:和酯类的清新香甜比起来,内脂气味比较特殊,层次复杂,甜味中带点微苦。这种成分对皮肤有刺激性,不适合敏感肌使用。含有脂类成分的精油有罗马洋甘菊精油、柠檬薄荷精油、水仙精油、茉莉精油、杨茴香精油等。
酚类:属于芳香族化学物质,所以大多具有显著的气味,也有很强的刺激性。本身也容易被氧化,可以作为抗氧化剂。
比如野地百里香、丁香花苞等精油中含有此类物质。
醚类:精油中的主要醚类物质为苯酚醚类和萜烯环醚类(氧化物)。醚类物质低浓度下可以使用,能安抚神经;高浓度下使用,可以激励神经,部分具有致癌性。
像肉豆蔻、罗勒等精油中就含有醚类物质。了解了精油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借此判断一支精油大致功效,但并不能用几个化学分子来定义精油的完整功效面貌。因为一支精油中能测出来的有效化学分子丰富多元,少则数十种,多则上千种。也因此,一支精油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功效。所以精油一定在专业指导下才能使用。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精油化学的一些知识。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芳疗小知识,请继续关注Sat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