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更加深刻且正式地阐释传统美学精神,应当就应当将其还原于中国文化母体当中。而从中国文化母体的内涵来看,其主体为伦理道德中包含的庞大精神体系所具有的内涵。同时,关于审美功能与道德人格构建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美德对传统审美精神加以还原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还原,同时也是一种较为现代的解释。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传统美学价值观中所展现的道德功能加以表述,并寻找其中的基本内涵。
古代审美思想中的美德哲学底蕴
中国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诞生点,寻找中国审美的哲学起点,我们可以追溯到周易出现的时期,这一点在《文心雕龙》中也有所提及。尽管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还处于最初的萌芽阶段,甚至还不具有美学的意识。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时期的积淀,为后续审美哲学的发展奠定强大的根基。这一发展起点的存在,让后来的美学素材和美学符号的规定都变得更有逻辑。从周易中阴阳八卦中具有的符号美学,发展到后来的礼乐道德的人伦关系,这无一不展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根本——天人合一。同样,这一概念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确立的,从历史长河中可以探知到,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自然万物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对人生命自身的赞美和关注。人们不仅对最初的生和最终的死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同时对于生的美学意义、对道德的扩展、对伦理的追求,都有着各个阶段的探索。从中国传统审美哲学的主体来看,其基本框架是具有美德的人格。从其所具有的意义而言,无论是美还是德,都属于道的哲学范畴。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传统美学观而言,其最为崇高的境界就是人的道德。从而展现出人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力量与美好气质,这也是自古以来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审美价值观念。
具体来看,我国古代价值道德审美取向归为下几个方面。首先,其根本为道,并依托于人格。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审美价值更多地倾向于道德人格,而非实在的无形之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审美之中,存在着道德、伦理、情感、认知和信念等等。同时,发展到最终是要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举例而言,老庄学派以相对论为基础,通过寻找自身的道,对自然之美展开研究,寻找其中的最高境界。其次,展现审美价值的社会化功能和道德功利,借此进一步强调了艺术中所具有的社会伦理功能。正因如此,也就使得中国古代审美的价值取向不仅更加侧重于道德人格,同时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对艺术之本的理解,对艺术的作用有着更加深刻的关注。但是对于艺术的创作和规律的探寻,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轻视。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虽然他们都十分精通文艺,但是都没有更加深刻地去谈论文艺自身的创作历程。从留存下来的言论来看,大多都与美德修养有关,更加关注艺术在社会伦理层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轻视了审美心理和艺术创作的这一过程。第三,注重美德和人格和谐,使得审美原则呈现中和的色彩。中和也可以指的是中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偏颇、中正平常。无论是孔子,还是朱熹都将中庸看作是美德的最高境界。《礼记》中,不仅将中庸视为一种高层次的美德,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其高度。诚然,儒家和道家的审美原则存在较多的对立,但是其共同遵循的价值就是和谐。认为内心的美德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具有功利化。就要摆脱个体功利化的追求,使人性恢复到最初自然的美好状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美学范畴内的几种美德价值关系
从我国古代美学范畴来看,对于人格美德的构成,可以解释为通过外观而产生的不同审美关系,其中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行与气、行与神和行与道。
从形与气这一关系来看,包括了审美对象外形和活力的关系。对于气,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对其所形成的专有概念,气指的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表现为生命形态。从现有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会将气凝固成为一种具体的形。对于气自身而言,只要其发展成为了艺术品,就会变得栩栩如生。如果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它,就会引发情感上的波动。当情感共响产生的时候,气就不再单纯地作为艺术作品而呈现。这种气所凝固的力量,其主要在西汉时期所制作的陶骑兵俑阵中得以展现。诚然,气是看不见的一种存在状态,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对其加以捕捉,特别是人与审美对象的心与物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更能深刻地感悟到其存在的美妙境界。从审美作品来看,气这一美学范畴又可以延伸为气质、气魄、运气、志气等等,这无一不与道德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将气表现为不同的品格与美感特征时,又派生出正气、儒气、霸气、侠气等等同样带有强烈道德力量的审美特征。从道德范畴看,美学意义气最终可以发展到正气,其综合表现了审美关系中的物我关系、情理关系等。
形与神的关系指的是形与精神的关系,主要展现为审美过程中形象与人格表征方式的关系。人格是由形、神而组成的,这是标志人生命结构和本质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先秦时期到明清时代所形成的美学理论逐渐演化。诗人王世贞所倡导的神韵说,指的是一种超然脱俗、情致蕴藉的人格美,从而外化成一种生动灵活、天然自成的艺术美。这是一种高超的审美境界,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品格。从中国传统美学来看,对于神的理解是超人格的超越与回归,它展现了人的本源,也展现了人生命的自由。
而行与道则指的是行与理念的关系,在审美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了形式与本质观念的关系。道作为一种理念和状态,在中国美学传统理论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本源范畴,其最初诞生于哲学,后来被美学家文学家定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同时由于道密切关系着人生,因此,以人生为核心的中国美学价值观,也就将道视为本源范畴。只要谈论到艺,就不能不提及道。在上述提到中国的道是一种理念状态,但是严格来讲,它并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柏拉图的理念,或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中国美学所提到的自然之道,是一种混沌无形的状态,而审美就是明道,那么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载道,审美的过程就是得道。从传统美学的视角来看,气与器时常被学者统归于美学的本源范畴,但更多时候则将其作为艺术创造和审美理论的准则而存在,在日常中也展现中国社会群体意识的人伦之美。概括来看,审美之道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群体所追求的人生之路。
(作者:杨蕾副教授,硕士,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题项目:2019年度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美学元命题与孔子美学思想研究(编号:19JZ003)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