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普鲁士曾是一个可以影响欧洲走向的国家,数百年间,其从一个2.3万平方公里的末流小国发展成为了一个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强国,在诸国林立和强敌环伺的欧洲,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那么普鲁士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呢?其中又有哪些崛起密码呢?
1.从勃兰登堡伯国到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国家的前身是勃兰登堡伯国。十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抵御斯拉夫人袭扰,将勃兰登堡划设为伯爵领地。1415年,霍亨索伦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花费四十万古尔登金币从帝国皇帝手中购买了勃兰登堡伯爵领地和选帝侯的资格。所谓选帝侯,是指根据1356年颁布的黄金诏书,可选举帝国皇帝的封建领主。从此之后,霍亨索伦家族一直是勃兰登堡、普鲁士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统治者,直至1918年。
在勃兰登堡选侯国的发展初期,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当属将东普鲁士收入囊中。1618年,勃兰登堡侯爵约翰·西吉斯蒙德以女婿身份继承了男丁绝嗣的普鲁士公国(即东普鲁士)。而到了1701年初,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威廉正是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实现了加冕为王的夙愿,勃兰登堡-普鲁士选侯国蜕变为普鲁士王国。自此在德意志诸邦中,普鲁士成为了唯一能与奥地利抗衡的力量。
2.崛起探因
普鲁士的崛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勃兰登堡的地理位置对发展经济有利。
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里斯本和北海两岸的港口。在商路转移的过程中,德意志中南部的某些邦国不得不向北寻找新的贸易出口,而勃兰登堡正好位于他们的必经之路上。
第二,容克贵族的支持。
其实普鲁士由弱变强的最主要原因是霍亨索伦家族和容克贵族(德意志东部地区的地主阶级)的紧密相连。1653年,勃兰登堡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与容克贵族达成协议:容克可以对农民行使警察权和裁判权,但其必须要交纳军事税,以便筹建一支装备精良的常备军。
对财力雄厚的容克贵族来说,此项协议的达成一方面巩固了其经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为其子孙提供了担任政府官员和部队军官的机会。而霍亨索伦家族则凭借数量庞大的军事税的支撑,将普鲁士变成了一台强大的战争机器,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期(1713~1740),普军总数超过8.5万,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4%,位列欧洲第4位。以军队为后盾,腓特烈·威廉一世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官僚行政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充斥着军营式的纪律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而这位始终坚信军队是立国之本的国王也曾经说过:"朕乃君主,故可为所欲为。"至此,普鲁士已经变成了一个奉行军国主义政策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了。而当腓特烈二世登基以后,普鲁士在中央集权和军国主义的道路上更是越走越远。
3.成为欧洲强国
腓特烈二世极为推崇法国启蒙思想,他爱好音乐、诗词,常常高谈阔论地评论文学作品,并且自称是伏尔泰的庇护者,但是这位被启蒙思想家们盛赞的"开明君主"却极度迷恋权力。
一方面,腓特烈二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他改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财政、军事和王室领地管理处",使之直属国王;而且他不辞辛劳,亲自批阅各部及各地呈送的大量报告。在此种情况下,官员只能服从而失去了所有的自主性,他们只是国王头脑控制下的手脚而已。
另一方面,腓特烈二世鼓励发展工商业、招徕移民,这些举措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的发展,但其深层次的目的却是为了增加税收,以从容地扩展军备。1740~1786年,普军总数从8.5万增至20多万,而军费开支更是占到了国库总支出的80%。凭借这支重金打造的庞大军队,普鲁士在1742年趁奥地利王位更迭之机占据了富庶的西里西亚,1772年又参与瓜分波兰,获得西普鲁士,从而使波罗的海沿岸领土连成一片。但是最不可思议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在腓特烈二世的率领下,这支军队在七年战争中愈挫愈强,几乎以一己之力抵挡住了法、俄、奥三大强国的轮番进攻。
柏林街头的腓特烈大帝雕像
1786年,74岁高龄的腓特烈二世在无忧宫中安然离世,此时,普鲁士已成为欧洲强国,领土扩大至19.5万平方公里,人口也由300万增至500余万,而腓特烈二世亦因果敢刚毅,获得了"腓特烈大帝"的称号。
继承腓特烈二世衣钵的是腓特烈·威廉二世(1786-1797),其在1793年和1795年又两次参与瓜分波兰,这使得普鲁士成为了面积30.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0万的地区大国。腓特烈·威廉二世可谓是用实际行动遵循着"政府的基本法则就是扩张领土"的"至理信条"。
拿破仑帝国覆灭以后,普鲁士成为了与英国、沙俄和奥地利并列的欧洲四大战胜国之一,其分割萨克森王国、合并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并瓜分了华沙大公国。而这一波肆意兼并的操作,使普鲁士的疆界扩展到了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此时的普鲁士凭借高度发达的工农商业、完善的行政系统和不断扩充的军队已经具备了统一德意志各个邦国的绝对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