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意栽花花不发(做事篇之有意栽花花不发)

小科普 217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为了您能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

致力于分享富有启发性的读书笔记和影视评论

目录

点评作者序言绪论1.老子:为什么不称李子呢?2.《老子》:何人所著?何年成书?3.道:天地之根与万物之本4.自然:大道的本性与人生的境界5.无为:治国之道与处世之方6.悖论:抛弃智慧的智慧宝库7.《精读老子》:和老子对谈第一章 道与德1.说不出口的道2.道是万物之母3.山谷与女阴4.看不见摸不着的道5.空心人6.为什么物极必反?7.为什么说道生一?8.怎样体认道?第二章 自然与造作1.道法自然2.什么是自然?(无)3.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4.大道废弃,才尚仁义5.归于婴儿6.知道白,守着黑(无)8.顺应自然第三章 无为与有为1.无为与有为的界限2.一切肯定皆否定3.天地不讲仁义4.最美的语言就是无言5.谁能使菊花开在春天?6.无为而无不为(无)7.无为的益处8.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官?

点评

这本书作者在前言的时候说得好好地,要写成有趣好玩的随笔,言辞要优美自然,结果我读完了全书发现没一处达到了他立下的承诺,全文都是非常官方严肃的学术论文强调,读来实在令人感到沉闷。全书并未给我带来太多新颖有益的见解,他只是在做一种反向式的论辩,将当下时髦的观念否定掉,然后朝其反方向出发并举几个特例将其作为普例加以论证,最后再宣扬一种清静无为 恬淡寡欲的观念,就像中学生的高分议论文一样,有点八股文的味道,让我感觉很鸡肋。文中那些陈腐的观念我读来只觉得像是梦的呓语,全是些泛泛而谈的大道理,还是那种充满理想主义的大道理,要真信了作者的邪,在战争年代估计第一个就要被枪毙或者饿死,在和平年代也是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但是老子的《道德经》毕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这样一想,又觉得老子真是牛逼啊,几千年前就有如此新颖超前的哲学思考了,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太像鸡汤文了,而且这本书排版很乱,读来真的很令人反感。

作者序言

考上大学并如愿读中文系后,我才发现当诗人的念头纯属头脑发昏,自己的志趣既不在当诗人,自己的才能也当不了诗人。转到数学系的希望落空后,只好硬着头皮读完了中文系,毕业前又因一时心血来潮,误打误撞考上了唐宋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何曾料到,一个中学时代的理科男,如今却成了教古代文学的老先生,一辈子与古代诗歌有割不断的缘分。

从小我就调皮顽劣,说话总是口无遮拦,因说话没个正经,没少挨父母打骂。先父尤其觉得男孩应当沉稳庄重,正言厉色是他长期给我和弟弟做的示范表情,一见我嘻嘻哈哈地开玩笑就骂我轻佻。何曾料到这种说话方式,后来被我的学生热捧为幽默机智。

或许是命运的善意捉弄,或许是命运对我一向偏心,我的短处常常能转劣为优,兴之所至又往往能歪打正着,陷入困境更屡屡能遇难成祥。

古代文学研究的真正突破应当表现为:对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重要的文学现象、著名的文学流派和社团,提供了比过去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并做出更周详的阐释、更缜密的论述。从伟大的作家身上不仅能见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的承传,而且还可看到我们民族审美趣味的新变;他们不仅创造了永恒的艺术典范,而且表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精神生活的主流,更体现了我们民族在那一历史时期对生命体验的深度。

既然老子当年能用韵语进行哲学著述,我们为什么非要用枯燥的论文来分析《老子》?拙著能为广大读者朋友接受,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除了各章的阐释有一得之见外,或许主要还在于它的言说方式——我用相对自由洒脱的随笔体式,用一种亲切自在的闲谈语调,并尽可能用机智优美的语言,像在茶室和朋友们娓娓道来,不是在讲坛上字正腔圆地演讲。

绪论

【我的书评】这位西方哲人说得还真不错: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重视而又人人不读的名著。只是因为戴建业是中文系教授才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过《老子》,然后实际上现在大学生打游戏的时间都嫌不够,哪有空来读这些鬼书。

【原文】一位当代西方哲人曾半是俏皮半是无奈地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重视而又人人不读的名著。谢天谢地,他说的这种情况并不适合今天中国人对待传统经典的态度,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易经》等经典,都是人们既重视也爱看的家常读物。人们都明白儒道互补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孔孟固然是百世为尊的圣人,老庄也同样是万代景仰的智者。

1.老子:为什么不称李子呢?

古人把老师称为子,子大概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老师或先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子既然姓李,他为什么没有像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那样,被人们称为李子呢?从《史记》本传中的记载推测,人们之所以尊称他为老子,或者是由于他享年高,或者是由于他德行高,总之,老子之老与姓老之老毫无关系,老子也许就是老先生的意思。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出任过国家守藏室之史的官职,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般都由学术界的领袖或名流担任。孔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周的都城,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

老子虽然很有学问,虽然很关心现实,但他个人及其学说以不求闻达为旨归,他肯定不会像今天有些学者那样,为知名度不高而苦恼,更不会为著作的署名问题,与别人上法院去打官司。他在周的都城待的时间一长,对统治者的腐败、愚蠢和荒淫越来越厌恶,加之周王朝日益衰微,大权逐渐落入各诸侯手中,于是他辞掉藏书史官的职务,决心一走了之,据说他骑着一头青牛向西域走去,远离了这个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

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因久闻他的大名,盛情地款待了他。老子将要离开函谷关那天,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可您把那么多学问烂在肚子里,多可惜呀,为我们写一本书吧,难为您了。关令大人的饭当然不会让老子白吃,他死死缠着老子不放,于是老子就坐下来写了一本《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古人并不是随便把什么书都称为子书的,只有那些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卓然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才配称为子书。写了这本书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的说他活了两百多岁,至于道教徒称他长生不死,那就说得太云里雾里去了。

2.《老子》:何人所著?何年成书?

当然今传本《老子》不会像《史记》所说的那样,是老子饭后在关令尹喜强求下一时的即兴创作,它无疑有一个发展、定型的过程,老子的弟子或道家思想的信奉者,可能在局部对它进行过修改、补充和润饰,但它的主导思想仍属于老子是无可争辩的,而《老子》一书的大体规模在战国早期就已成形。

上篇三十七章称为《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为《德经》,因而《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将它称为经地位就更高了,当然这大概是道教兴起以后的事,道教奉《老子》为最主要的经典,尊称它为《道德真经》。

今天大家读到的《老子》与司马迁当年读到的《老子》,文本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全书的字数都是五千余言,篇幅还不及大家通常见到的一个短篇小说那么长,但它和《论语》一样,堪称塑造中华民族灵魂的圣经。

3.道:天地之根与万物之本

道是《老子》一书的中心论旨,因而尽管老子反复说道不可言说,但他仍免不了要反复说道。《老子》中言说道的次数最多——全书八十一章几乎章章说道,前后道字共出现七十六次。

道存在于耳闻目见的现象世界之外,往深处说真的是玄之又玄,对于它的存在特征,老子时而用惚恍窈冥和混成来加以形容,时而又用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来加以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为什么说无形无状的道其中有物有精有信呢?道既无形象又无声色,既不可道又不可名,因而老子说道是无;但它又生成天地孕育万物,所以老子又说道为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他在第1章谈玄论道,说无品有,开宗明义揭示了全书的中心论旨。道是天地的始基和万物的本源,就其潜在的无限可能性而言它是无,就其生成天地化育万物而言它是有。无与有是道的一体两面,老子说它们同出而异名,无指道之体,有言道之用。

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就产生如此深刻的思想,我真想对老子这位先哲三鞠躬三跪拜。

他在书中再三强调道为天地之根和万物之本: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42章)也许老子觉得只空说道是宇宙之源和生命之母未免太笼统太抽象,他在6章中又把道形象地比喻为女性生殖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是山谷的简称,这儿用它来形容一种中间空的形态。山谷中央空虚但仍然有形,至虚以至于无形者便是谷神。牝就是女性生殖器。玄形容深远幽暗的样子。玄牝是指一种深远幽暗的女性生殖器。谷中央空空如也,谷四周围着山丘,谷底又有淙淙泉水,古人便常以凹洼湿润的山谷比喻女性生殖器。

牡恰好与牝相对,它是雄性生殖器。老子通过人类的生育来说明宇宙的生成。山谷与女阴其外形既非常相似,其功能又极为相同——前者能使草木生根发芽,后者能孕育新的生命。远古每个民族都有很长的生殖崇拜期。《老子》中以山谷比拟女阴,又以女阴比拟道,既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的孑遗,又是这一生殖器崇拜的理论升华。

牝因其虚空而孕育生命,道因其虚静而生成宇宙,所以以牝喻道是再贴切不过了。不过,再贴切的比喻也是蹩脚的,老子的这一比喻也不能例外。他以牝喻道虽然形象地说明了道为万物之本,但这儿的本只是本源而非本体。老子曾说过道先天地生,可见,道在天地万物之前,在时间空间之外,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类似于母与子的关系,这一章中所阐述的还只是宇宙生成论而非宇宙本体论。

道既是天地之根和万物之本,也是自然规律和行为准绳,它展现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章),人类社会更应该惟道是从(21章)。老子认为人类得道则昌,失道则亡: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52章)这章从道自身的本源性推衍到了人类守道的重要性:他说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共同的源头——道,这一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得知了万物之源——母(即道),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

不管自然界如何沧海桑田,不管社会现象如何眼花缭乱,但变中有常,乱中有理,而左右万事万物变化的常理就是道。道是自然变化的规律,也是社会生活的法则。自然和社会处处都有矛盾——自然与造作,无为与有为,静与躁,弱与强,进与退,重与轻,俭与奢,拙与巧,仕与隐,战与和,祸与福……有矛盾就有运动,有运动就有变化——或由弱变强,或由强变弱;或因祸得福,或因福致祸;或由静而躁,或由躁变静……其结果到底是从坏变好还是由好变坏,这要看我们是守道还是违道,是得道还是失道,只有得道守道,事物才能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们自己才能终身不殆。人背离了道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依据,就像树木离开了土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

4.自然:大道的本性与人生的境界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尽管老子说道玄之又玄,尽管他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老子》中的道并非全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出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当然就会禀有道的本性。什么是道的本性呢?《老子》25章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之所以要用这种逐层铺垫的句式,无非是要凸显自然这一最高原则。说道大,天大,地大很容易理解,因为道无所不容,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说人亦大的原因何在呢?由于人效天法地而与天地相参,并因而与天、地、道并列。道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实体,而道的本质特性又是自然。可见老子谈天说地是为了阐明道这一最高实体,而谈玄论道是为了确立自然的这一最高价值。

自然作为终极价值贯穿于人、地、天、道之中,而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式里,人—地—天—道—自然五者中,地天道明显只是用作过渡,落脚点在于一首一尾的人与自然,老子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什么是自然?老子那个时代所讲的自然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现代汉语中的自然通常是指自然界或大自然,而在先秦一般用天地或万物指称大自然或自然界,以自然来指称自然界是比较晚的事,据专家考证至少要到魏晋以后。《老子》中直接用自然这一概念有五处,而且每一处自然的内涵都是同一的。他所说的意思本来很容易理解,只是后来经过许多真格的和冒牌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到现在才被搅得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老子》中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指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种意义上的自然与人为相对。譬如说,牛马生下来就有四只脚,它在露天吃野草饮泉水,在森林原野自由自在奔跑游荡,这就是自然;而人类用辔头套在马头上,用缰绳穿过牛鼻孔,又在马脚底钉上铁蹄子,用马厩或牛栏把它们圈起来,这就是人为,人为也就违反破坏了自然。

落实到人类自身,自然就是指人本真的存在状态,也就是人的天然本性没有被人为地扭曲,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没有被矫饰遮掩,这种意义上的自然则与虚伪做作相对。在老庄那儿真与自然是同一概念——真的也就是自然的,自然的也同样是真的。

因而我们有充分理由说,老子的自然是道的本质特性,是他所赞美的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他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他所崇尚的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不仅大自然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人类自身的质朴纯真也被虚矫做作所代替,袒露真性情被认为粗野,暴露真思想被认为幼稚,敷衍成了人们交往的主要手段,做作成了修养的重要标志。

虚伪机巧是大道分裂后的社会病态,在大朴未亏的黄金时代,人们都剖肝露胆赤诚相见,任性而行不待安排,称心而言了无矫饰。儿童般的自然纯真状态,常常被认为是这种黄金时代的美好象征。然而,人类和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儿童,人类必然要走向成熟,个人同样要从儿童步入中年和老年。成熟和世故难道是一对难分难舍的同胞兄弟?经历了人生的坎坷,见惯了社会的险诈,难道必然就要变得伪善狡猾?难道自然就只能属于儿童,而做作虚伪必然是成人的宿命?

5.无为:治国之道与处世之方

自然是其价值目标,无为则是其方法原则,这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后世人们常把它们合称为自然无为。

老子为什么特别强调圣人或君主应当无为呢?顺而不为才能达自然之性,因而不施才能畅万物之情。统治者如果去淳朴而用权谋,民风就会一天比一天奸巧诡诈;如果去宽厚而用严刑,社会就将越来越动荡混乱;如果去俭啬而尚奢侈,人民就会无以为生而铤而走险。这样,万物既不能得其正,百姓也不能安其生。物不能遂其性而人不得安其生,还能实现自然和谐的社会理想吗?戒贪欲、弃智巧、禁严刑、去奢华等命题都是君主无为这一原则的引申。

老子认为国家不可用严刑峻法来治理,社会也不能凭权术武力来控制:严刑峻法徒招民怨,权术武力反致国乱;为之所以败之,执之所以失之。因此,他提出君主治国要以百姓心为心(49章)——以人民意志为其依归,以人民心愿为出发点。

老子在第17章中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心目中最好的统治者既不无端发号施令,也不有意立善施仁,既不要人民怀念感恩,也不要人民俯首听命。任万物枯荣而不滥施影响,让百姓作息而不横加干涉,等到万物勃兴,等到大功告成,老百姓谁也不认为这是什么人的恩赐,谁也不觉得这应归功于什么人的领导,大家反而都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此。无为无事是最好的治国之道,淳朴自然是最佳的社会理想,而这一社会理想只有通过无为的治理方式才能实现。

作为治国之道的无为常常遭到两方面的误解或责难:今人指责它是消极退避的思想,古人却又把它说成君人南面术的权谋。

将老子的无为误解或曲解为君人南面术,更是历时久远且其来有自。《老子》中无为的主体是圣人,这很容易让人错把他对统治者的期望,当成了他为统治者着想;错把他为救治乱世开出的药方,当成了他为统治者设计的权术。加之无为是一个否定性的表达式,对它的内涵难以作出清晰的界定,这更易于导致对它的误解和曲解。

无为原本是要求君主简政、省事、绝圣、弃智、去刑、戒欲,不知常的妄作或有为,原本是对君主违反自然规律胡作非为的警告,后来这两个概念分别判给了君与臣:君无事而臣事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力以善其事,君无为而享其成。这样一来无为就由圣人的无心而求变成了统治者的处心积虑。

无为在历代的接受过程中也发生了另一层面的变异:它从特定的管理方法变成了一般的生活原则,从圣人的治国之道变成了常人的处世之方。两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从皇帝到平民,从显贵到白丁,从武夫到文士,从学富五车的骚人墨客到目不识丁的小贩村夫,无一不受到它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君主用它来治国,将军用它来带兵,文人们用它来搞文艺创作,经理们用它来办企业,甚至父辈用它来教子孙。它在运用的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在丰富的过程中又发生变异,在变异的过程中被历史延续,在延续的过程中又保持着它的某些本质特征——不仅君主明白治国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则无不教,无为便无不为;不仅文人深知艺术作品须得巧夺天工,更应该天然入妙,写诗最好应像是脱口而出,绘画最好应像是随意挥洒,过分吃力容易留下人工的痕迹,矫揉造作更有损自然;就是老百姓也懂得性急吃不了烫粥,违背自然则有意栽花花不发,因任自然便无心插柳柳成荫。

6.悖论:抛弃智慧的智慧宝库

老子一生憎恶智巧,然而他却是古今的伟大智者;他一生痛恨阴谋,却又被许多人说成是大阴谋家;他一生讨厌权术,专讲权术的韩非却向他取经;他一生都在诅咒统治者的暴政,而历代的统治者却向他讨教治国方略。

老子认为人应该取法天地自然。自然界水流花开,鸢飞鱼跃,春华秋实,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大自然是无意识的,但处处充满了生机;天地并不想去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而人类的无穷私欲却很少能得到满足,万丈雄心最终大多都化为泡影,千般愿望又有几多能够实现?不知多少人曾有过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哀叹,不知多少人曾留下壮志成虚的遗憾。既然如此,人类何不像大自然那样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对待人生呢?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背离自然去追求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一无所求却什么都能得到,毫不贪婪但任何愿望都能实现,无目的然而又合目的,事无事然而又无事不能办成。难怪从历代君主到当今的企业家,无一不对无为而无不为感兴趣了,这管理方法对于外国人来说也许奇特而神秘,但它在中国也许最常用也最有用。

卖弄小聪明只是自作聪明,投机取巧更是愚不可及,因为这样违背了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老子认为只有抛弃机巧才是大巧: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章)最圆滑的东西好像有所欠缺,可是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仍旧空虚,可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好像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笨拙的,最好的口才好像结结巴巴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智若愚,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的智慧,它和无为而无不为一样,是老子正言若反(78章)这一独特反向思维的典型例子。老子认为人类纷争和烦恼的病根不是由于无知和愚蠢,而是由于大家过分的机巧滑头,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诚实,那么谁也不会受到欺骗;如果个个都待人忠厚,那谁也不会被别人欺凌;如果大家都为人淳朴,无疑更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也可能更容易把事情办成。

有人把自私贪婪看成机灵,把大公无私当作傻气。他们像蠹虫一样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宁可蛀空别人的大梁;他们为了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不惜烧掉别人一栋房子。然而,自私者到头来总是一事无成,坑害别人最后必然坑害自己。

如今,人们总是尊敬高高在上的头面人物,谁还愿意去光顾那些沉沦下位的倒霉鬼?姑娘们总是青睐勇武刚强的小伙子,谁还瞧得上甘于雌柔的懦弱者?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者在自然与社会中都遭到淘汰;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我们也早已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视为当然。可是老子别有话说,他认为柔弱胜刚强(3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章),他在第76章中说得就更绝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争雄逞强、出人头地、鹤立鸡群,现在已成为一个人能力或成功的标志,而在老子看来这正是一个人无能和失败的病根。花岗石该是够强硬的吧,最后总要被柔弱的水滴穿;大海之所以能成为众流向往的中心,就是因为它甘心待在一切河流的下游。假如大海也像我们人类一样,老是想跑到小河的前面或上面,小河就绝不会流向大海,大海当然也不可能汇聚众流成就它的浩瀚汪洋。要想成为万民之上的领袖,就必须站在万民之下;要想成为众人的带路人,就必须把自己摆在众人的后边。

7.《精读老子》:和老子对谈

我无意把这本书写成标准的论著形式,如果将它写成呆板僵硬毫无个性的论著,我在老子面前会无地自容。《老子》五千言岂止是思与诗的对话,完全就是诗与思的同一——它是深刻的思,也是优美的诗。大家不妨念念《老子》的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思辨是那样经虚涉旷,其文笔又是这般灵动飘逸,无论哪个民族都会为有这样伟大的哲人而骄傲和自豪。可以想象,老子当年写作《老子》的时候,肯定不是为了得学位,也肯定不是为了评教授,所以他没有将这部民族的经典写成四平八稳的专著。为了大致对得起老子,我选择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阐释它,力争将每一节都写成一篇既有深度也有文采的学术随笔,尽可能将语言写得生动、优美、机智。

《老子》每一章的义理非常抽象,文字又十分凝练,思绪更极其飘忽,不少章甚至具有诗的跳跃性,要将每一章写成一篇优美机智的学术随笔谈何容易!写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写这种学术随笔我丝毫也不敢随意,比我过去写任何一本学术专著都更加认真。

我将《老子》八十一章的基本内容分为十一章,前面的绪论为全书的总纲,正文从道与德—自然与造作—无为与有为……一直到最后一章修身与养生,全书都是道逻辑上的展开,这一结构所依据的是以一统众的原则。书中的每一章又分为若干节,前面另写一则引言以突出全章的中心论旨,引言后的每一节又根据内容加上小标题。《老子》原文中偶尔一章有两个以上的论点,为了避免在阐释时遗漏老子的旨意,每遇上这样的章节我就将其写成两篇,两篇文章有时分放在《精读老子》的不同章节里。

第一章 道与德

道既不是世间的一种或一类事物,它便在耳闻目见的现象世界之外,视之不见其色,听之不闻其声,嗅之不得其味,触之不得其形,但同时它又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我们可以从存在的万事万物(有)中去窥见道的广大无边,道虽无处可见,但又无处不在。既然天地因道而生,万物因道以成,那么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就无不唯道是从。

1.说不出口的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作为万物的生成者和宇宙的本源,道并不是万物之中的某一类或某一个事物,其包蕴至大,其外延至广,我们不可能用文字来规定它,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述它。一经文字的规定或语言的表述,也就失去了道之所以为道,因为文字规定和语言表述必定要指事造形,形而上的道便变为形而下的器,便成为可视而见、可听而闻、可察而知的具体事物,而某一类具体事物当然不能生成万物,不能成为宇宙的本源,也不能成为促使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道既然不可言说、不可思议,自然也就不能给它命名,因为名称来源于事物的性质和形状,而道其外既无形状,其内性质又不可规定,甚至它压根儿就无所谓内与外,这样永恒不变的道就不能被冠以名称。当我们思议、言说某物时,该物就成了我们思议言说的对象,就成为与思议、言说者相对的客体;当我们给一物命名时,该物便被固定为此而非彼。

我们如果把有生于无理解为天地初开之时,既没有物体也没有形象,茫茫宇宙是一片空虚,然后从这片空虚的无中生成出万事万物(有)来,那么无和有都统进了先与后这张时间的大网中。时间这张大网中的一切都不会永恒不变。上面已经说过任何事物都是有名的,道不是任何一类或一种事物,它无形无名因而也就是无。无或道永恒不变,它超越时间与空间。我们说有生于无,是在逻辑上肯定无或道作为一切存在的始基与本源。为什么说有是万物之母呢?道作为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是无,作为能生成万物实现万有而言又是有。无言道之体,有言道之用。

我们常从无处了解道的精微奥妙,从有中观察道的广大无边。无和有二者同源而异名,它们都非常幽深玄妙,幽深而又幽深,玄妙而又玄妙,因而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2.道是万物之母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无边的大海其实有边,如大西洋海岸、太平洋海岸;耸入云天的高山自然也有顶,如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泰山的日观峰;源远流长的江河总有尽头,如黄河源头、长江出海口。大自然的每种事物都有其极限,社会中的任何人更是短暂而又渺小:再长的寿命也终归黄土——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再辉煌的事业也是过眼云烟——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再宽广的胸怀仍不免狭隘——不仅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宰相肚里也只能撑船,最多不过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而已。

有形的实体——不论是人还是物——都有它的限度,时间上有久暂,空间上有广狭,功能上有大小,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走向反面,要么质变,要么毁灭,要么消亡。大自然尚有沧海桑田,天荒地老,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大西洋中某些洋盆亿万年前曾是峻岭崇山,人世荣华更是转瞬即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管多么显赫的权势也不可能主宰万物,任何强人都不能成为万物的宗主。陶渊明曾迷惘地探询: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苏轼也曾不冷不热地问道:当年曹操这位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毛泽东更是大不以为然地评头论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的后人又何尝不会询问:二十世纪那些搅得天翻地覆、杀得尸横遍野的一世枭雄如今在何处?

就感性世界而言,物盛则衰,器满便溢;但对于超形绝象的道来说,不管物的形状有多大,它们都不至于影响道之体,任其事怎样繁多,它们都不至于超过道之量。物大不可能使道充盈,事杂也不能有损道的虚静。道永远虚静渊深,永远不会充满盈溢,它的作用也永远不会穷尽,因而只有道才是万物的宗主,世界的本源。

3.山谷与女阴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山谷与女阴外形既非常相似,其功能又极为相同——前者能使草木茁壮,后者能孕育生命。人们把山谷喻为牝——女阴,又把谷神称为幽深神奇的玄牝。玄牝像谷神一样虚而无形,孕育万类却不见其踪影。人类的生命都从女阴(牝)口出生,万物的生命也从神妙的玄牝口产生,玄牝之门就是天地之根。

我们以山谷来喻女阴——牝,以神妙的母体——玄牝来比拟道。牝因其虚空而孕育生命,道因其虚静而生成天地,所以说玄牝是天地之所以产生的根源。玄牝性本虚,道体源自无,玄牝之门是无门之门,天地之根是无根之根,此门此根都不是可见可触的感性存在。说玄牝门和天地根存在吧,人们又见不着它们的形状;说它们不存在吧,万物又从它们那儿生成。它们虽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而功用却不可穷尽,总是那样绵绵不绝,总是那样生生不息……

4.看不见摸不着的道

你看每天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月亮从来就有阴晴圆缺;每到春天便艳杏烧林,缃桃绣野,大地处处叶绿花红,一入秋天就江枫渐老,汀蕙半凋,四野满目败红衰翠;如花少女婀娜多姿,步履轻盈,八旬老翁皱纹满面,蹒跚迟缓。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不可能抗拒自然规律,大自然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人类也是生生死死代代无穷,道是自然和人类冥冥之中的主宰,万事万物都别想与道相违。

道既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实体,是大自然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则,也是人们行为的准绳。然而,道并不是世间的一种或一类事物,它存在于耳闻目见的现象世界之外。它没有颜色,视之不可见,因而名为夷;它没有声音,听之不可闻,因而名为希;它没有形状,触之而不可得,因而名为微。由于无色、无声、无形,这三者也就无从穷根究底,它本来就是浑然一体的。

谁要是忽视道或违反道,谁就要受到道的惩罚,常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与人相处是如此,人与自然相处也同样如此。逆历史潮流而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违反自然规律蛮干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今天南方夏秋季节涝灾不断,北方又长年干旱缺水,春夏之交更是沙尘弥天,就是我们长期破坏植被和滥伐森林付出的代价;癌症发病率的直线上升和怪病的不断出现,就是我们污染环境所得的报应。

5.空心人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道虽然不可道不可名,虽然那样恍兮惚兮,可古代圣哲为了闻道体道证道执着而又虔诚。且不说道家创始者强调体道和履道了,儒家圣人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告诫弟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释家也有许多投虎求佛和面壁证道的故事。虽说儒、释、道各道其所道,但各自对道的诚信是无可怀疑的。大德大贤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惟道是依惟道是从。

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与基质,也是万事的真谛和生活的准绳,更是我们生命的根基、力量的源泉和精神的支点。东方圣哲深知道对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他们强调惟道是从,甚至主张从道不从君,西方圣哲也声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头上星空和心中律令的敬畏。

如今,人们破除了对鬼神的迷信,也丧失了对道的虔诚;打破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也丢掉了对道的自觉服从。我们不信邪也不信道,怀疑上帝也怀疑真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个体似乎变成了上帝,人好像快要变成神。事实上我们的生命像一根没有根蒂的飘蓬,精神一直处于没有皈依的六神无主状态。

我们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人生态度,内心深处一片苍白空虚,大家已经或正在变成空心人。有位西方现代诗人真切地表现了空心人的生命形态:我们是一些空心人,像是制成的标本;我们相互靠在一起,头脑中填满了草梗!空虚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失去了生命的根基,就像身体抽去主心骨,像汽车丢了方向盘,像轮船没有了指南针,因而我们的人生没有前进的方向。

【我的书评】这首诗我读过,是艾略特的《荒原》中的一首诗,原文如下:

We are the hollow men我们是空心人We are the stuffed men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Leaning together倚靠在一起Headpiece filled with straw. Alas!脑壳中装满了稻草。唉!Our dried voices,when我们干巴的嗓音,当We whisper together我们在一块儿飒飒低语Are quiet and meaningless寂静,又毫无意义As wind in dry grass好似干草地上的风Or rats feet over broken glass或我们干燥的地窖中In our dry cellar耗子踩在碎玻璃上的步履Shape without form,shade without colour,呈形却没有形式,呈影却没有颜色,Paralysed force,gesture without motion;麻痹的力量,打着手势却毫无动作;Those who have crossed那些穿越而过With direct eyes,to deaths other Kingdom目光笔直的人,抵达了死亡的另一王国Remember us - if at all - not as lost记住我们——万一可能——不是那迷途的Violent souls,but only暴虐的灵魂,而仅仅是As the hollow men空心人The stuffed men.填充着草的人。

Eyes I dare not meet in dreams眼睛,我不敢在梦中相遇In deaths dream kingdom在死亡的梦幻国土These do not appear:它们不会显现:There,the eyes are那儿,眼睛是Sunlight on a broken column映照在折柱上的阳光There,is a tree swinging那儿,是一棵摇曳的树And voices are噪音In the winds singing在风的歌唱里More distant and more solemn比一颗在消逝的星Than a fading star.更远更肃穆Let me be no nearer让我不要更接近In deaths dream kingdom在死亡的梦幻国土Let me also wear让我也穿上Such deliberate disguises如此审慎精心的伪装Rats coat,crowskin,crossed staves耗子外套,乌鸦皮,十字棍杖In a field在一片田野中Behaving as the wind behaves举止如同风的举动No nearer -不要更接近——Not that final meeting不是那最后的相聚In the twilight kingdom在黄昏的国土里

This is the dead land这是死亡的土地This is cactus land这是仙人掌的土地Here the stone images石头偶象在这儿Are raised,here they receive被升起,在这里它们接受The supplication of a dead mans hand一只死人手的恳请Under the twinkle of a fading star.在一颗渐逝的星子的光芒里。Is it like this它就象这样In deaths other kingdom在死亡的另一王国Waking alone独自苏醒At the hour when we are而那一刻我们正Trembling with tenderness怀着脆弱之心在颤栗Lips that would kiss嘴唇它将会亲吻Form prayers to broken stone.写给碎石的祈祷文。

The eyes are not here眼睛不在这里There are no eyes here这里没有眼睛In this valley of dying stars在这个垂死之星的峡谷中In this hollow valley在这个空洞的峡谷中This broken jaw of our lost kingdoms这片我们丧失之国的破颚骨In this last of meeting places在这最后的相遇之地We grope together我们一道暗中摸索And avoid speech回避交谈Gathered on this beach of the tumid river在这条涨水的河畔被集中汇聚Sightless,unless一无所见,除非是The eyes reappear眼睛再现As the perpetual star如同永恒之星Multifoliate rose重瓣的玫瑰Of deaths twilight kingdom来自死亡的黄昏之国The hope only空心人仅有Of empty men.的希望。

Here we go round the prickly pear这儿我们绕过霸王树Prickly pear prickly pear霸王树霸王树Here we go round the prickly pear这儿我们绕过霸王树At five oclock in the morning.在凌晨五点Between the idea在观念And the reality和事实之间Between the motion在动作And the act和行动之间Falls the Shadow落下帷幕For Thine is the Kingdom因为天国是你的所有Between the conception在概念And the creation和创造之间Between the emotion在情感And the response和反应之间Falls the Shadow落下帷幕Life is very long生命如此漫长Between the desire在渴望And the spasm和痉挛之间Between the potency在潜能And the existence和存在之间Between the essence在本质And the descent和下降之间Falls the Shadow落下帷幕For Thine is the Kingdom因为天国是你的所有For Thine is因为你的所有是Life is生命是For Thine is the因为你的所有是这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并非轰然落幕 而是郁郁而终。我们是一些空心人,像是制成的标本;我们相互靠在一起,头脑中填满了草梗!

6.为什么物极必反?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之反所蕴含的正反之反,主要强调天地万物普遍存在的内在矛盾,正是由于万物自身存在着对立面,才引起万物常生常灭、自生自化的运动。如道自身就是无与有的统一,就其无形无名而言它是无,就其生成天地创造万物而言它又是有。借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术语来说,当道处于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时是无,而无这种扬弃了所有规定的抽象同一性,其自身又潜在着各种差异性,由于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潜在的各种差异性得以展开为现实的多样性,现实的多样性呈现于我们眼前,就是大家天天耳闻目睹的鸟语花香、高山流水、楼台亭阁、珍奇野兽等万事万物。反或者说矛盾无处不在:人有老与少,家有富与贫,国有治与乱,地有远与近,色有黑与白,水有浊与清……

反者道之动之反所蕴含的返回之返,其主要内涵是指万事万物的矛盾运动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终而复始,否极泰来,也就是那条家喻户晓的成语所说的物极必反。物极必反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天上日中则移,月盈则亏,地上花开则谢,叶绿则枯,人间乐极生悲苦尽甜来,事物木强则折,物壮则老,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在前文曾经说过: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们从此看出它们循环往复;万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又各自返回它们的本根。由于事物无成而不毁、无往而不复,总是向自身相反的方面发展,所以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注满,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7.为什么说道生一?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所谓一二三正是指由道生成天地万物的历程,混沌未分的道则为一,道的抽象同一中又禀有阴阳二气。《易经》中也同样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便是阴阳冲和的结果,所以我们说天地万物无不负阴而抱阳。

道与一是逻辑上的同一关系,但道与物、一与众则是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我们曾将道比喻为女性生殖器(绪论第3节《道:天地之根与万物之本》),就像儿女都生自母体子宫一样,万事万物也无不由道而生、因道而成。

由于道先天地而生,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天地万物之前之外,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里主要阐述的还是宇宙生成论,不能将此处道为万物之体理解成本体论,因为宇宙之体——道生成天地万物,道与物或一与众只是一种母子关系,而本体论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体即用、体用一如。

道强调它为宇宙的始基,一强调它为万物的根源。道自身是无与有的统一,但它是自对自也即无对待的抽象同一,这种抽象同一就是天地未判之前的混沌一气。抽象同一中必然潜伏着差异,也就是说混沌之中又潜伏着阴阳二气。阴阳相交又形成调适的冲和之气,阴、阳与冲和之气一起就成了三,阴阳冲和便盈育出天地万物。所谓一二三正是指由道生成天地万物的历程,混沌未分的道则为一,道的抽象同一中又禀有阴阳二气。《易经》中也同样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便是阴阳冲和的结果,所以我们说天地万物无不负阴而抱阳。

8.怎样体认道?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坐忘也好,心斋也罢,其主旨不外乎我们刚才所说的摒弃耳、目、口、鼻等感官作用,也就是不为自己感官所干扰,不为主观智障所遮蔽,不为世俗功利所束缚,甚至不为个人生死所左右,从而达到与大道同体与天地同流的生命境界。

臻于与大道同体与天地同流境界的人,人世既不可能对他亲近也不可能对他疏远,既不可能使他获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让他显贵也不可能让他卑贱,这是由于处于该境界中的人完全超脱了世俗的声名、功利、穷通、贵贱,甚至也忘记了个人的形体壮弱与生老病死。只有那些尚未超脱人世亲疏、利害和贵贱的人,人们才能以亲疏、利害和贵贱来摆布他,而与大道同体与天地同流的人,个人的生死尚且无动于心,人世的贵贱还能让他萦怀吗?

第二章 自然与造作

《老子》25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用这一逐层铺垫的句式,无非是要凸显自然这一最高原则,凸显自然是大道的本性,凸显自然作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终极价值。道虽是天地之根和万物之本,可道的本质特性或基本原则就是自然。

不管是为人、治国、用兵、养生还是审美,在每一个领域老子都崇尚自然。自然生成的东西样样真而且美,一经人的手就变得造作而又丑陋。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推进,人为的东西越来越多,自然的东西越来越少,就是大自然也经过了人工的雕琢,至于人自身就更是如此了。

现在难得见到赤身裸体的粗野,可也难得见到剖肝露胆的赤诚;难得听到高声大气的粗鲁,可也难得听到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从一个人的表情不能了解他的内心,从一个人的语言不能了解他的思想;笑不见得就真的高兴,哭也未必就真的悲伤;到处是言不由衷的应付,到处是客客气气的敷衍,人间难得是真情。老子说,要想人类能生活得幸福,彼此能够真诚相待,大家就得重新回到赤子的状态——纯真、自然。

1.道法自然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尽管现代人对宇宙的形成提出了种种科学假说,做了种种猜想论证,做了种种实验分析,可人们望着浩渺星空和茫茫大地,仍然还是满眼狐疑与困惑,仍然还是要像古代诗人一样地追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其实两千多年前先哲就告诉过人们,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它虽然浑然一体不可得知,既听不到它的声音,也见不到它的形状,可万物由之以成,天地因之而生,在时间和逻辑上它都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前提与依据。

道虽无形无声无影,但万物无不由它而生因它而成,所以我们勉强将它称为道;又因为天下万物无与其匹,廓然旷荡莫之能加,高而无上,旷而无外,我们又勉强将它称之为大。其所以说是勉强,一方面是由于名之为道称之为大并不是它的准确称谓,它压根儿就不能名不可称,称道名大只是言谈方便的一时权宜;另一方面这又见出人类自己在道面前的无奈,也显示了人类语言在它面前的苍白。

常言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说道大,因为它包罗天地无所不容;说天大,因为它笼罩万物无所不覆;说地大,因为它辽阔无垠无所不载。那么,说人大又是指人的哪些方面呢?就其形体来说,人显然不能与天地相比,但天地之性人为贵,万物之中人为灵,所以人得以与天地相参,能够与道、天、地并列,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四大之中而道尤大。

说道在域中或宇宙之中,是指道内在于万物而言的,是指它其小无内的一面,但道同时又有其大无外的另一面,它在时间和逻辑上都是先天地生,它在本质上又是超时空的。道、天、地、人四者之中,人法地之清静而万物生长,地法天之无言而四时更迭,天法道之无为而宇宙生成,道法自然而不违其本性。

取法自然就是要人们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不无端扰乱世事的进程,不无理干涉事物的变化,不蛮横破坏外物的特征。

2.什么是自然?

听上面两位哲人解释自然,就像是在寺院里听和尚念经,或者是在教堂中听牧师布道,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乏味,越听越烦躁,要是听着听着能昏昏欲睡还算八辈子福气。

现代文明使人样样都崇尚人为,样样都用机械来代替天然。我们强使北方的土地种出南方的庄稼,强使冬天的季节长出夏天的瓜果,强使直木变成弯曲畸形,强使河水流往高处……我们人为地灭绝某一类动物,又培育出另一类动物,把浩瀚的湖泊改为万顷农田,把翠绿的森林砍成荒山秃岭,把天然草场弄成无边沙漠……把自然的生态平衡完全破坏,如今我们已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人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自然的安排,譬如老天已经给每人造了一张脸,有些人偏要去想法给自己另造一张——美容院里不知制造了多少人间的悲喜剧;又如老天已给每人指定了一种性别角色,有些人偏要男变女或女变男——变性手术台上天天在为人间制造假男假女。落实到人类自身,自然是指人们的天然本性,或者是指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也就是人的真思想、真性情,这一层面的自然又与虚伪相对。

【我的书评】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渔父》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

【原文】自然是一个人生命真性的真实展露。无论是谁,不真诚就不能动人,勉强挤出来的泪水,看起来悲痛却不能使人哀伤;佯装火冒三丈的大怒,尽管样子吓人却并不叫人害怕;违心地和别人拉关系、套近乎,虽然笑容可掬但并不让人觉得可亲。真诚的悲痛,即使没有哭声也让人落泪;真正的愤怒,即使不发火也使人觉得威严可畏;真心相爱,哪怕不露笑容也使人觉得甜美亲切。

3.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我的书评】明明作者自己前面说的绝不用写论文的语调来分析《老子》,结果读了几章节后全是那种非常正式严肃的官话,跟他的另外一本赏析李白杜甫的书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可以说是打脸了,违背了自己说的话,全书只是译文和官方解释,显得厚重死板并不有趣,让读者有些失望。

【原文】最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是古代儒家所谓三不朽。立德也好,立功也罢,无非是自觉地为国家为百姓做些好事,让国家更加强大繁荣,让百姓更加富裕幸福,也好让自己流芳百世。虽然其德可怀,其功可嘉,但他们仍心存功名之念,百姓因而也以美名相报。心存功名之念便会着意立善行施,在上的一着意便使自然朴散淳漓,在下的颂德报恩便使官与民裂而为二,上与下不能相忘于道。因而,最好的统治者从不有意立善施仁,也从没有想到要百姓感恩怀念。他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万物生长而不滥施影响,让百姓生息而不横加干涉,人们按着自然的节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全然感觉不到统治者的恩惠仁慈,只是知道有一位国君罢了。到有意为百姓施恩行善,让百姓为其树碑立传、修庙祭祀,就已经远离无为而治的精神,这样的统治者自然也就稍次一等了。

那些自诩为百姓父母官的统治者,就不得不用奸诈来欺骗百姓,用权术来愚弄百姓,用极刑来恐吓百姓,百姓也用冷嘲热讽和诅咒反抗来作为回应。不用说,这样的统治者最凶残、最糟糕。

今天西方的政客们利用现代传媒,成天叽叽喳喳地自吹自擂,经济稍有改善便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这全归于民主党的有效管理这应归功于共和党经济政策的正确这应归功于社会党的及时动员……社会一出现问题都连忙推卸责任:问题出在共和党捣乱这是民主党的政策失误这是社会党无能的必然结果……竞选期间每位候选人都大开空头支票,一登上宝座便将从前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统治者本来就没有任何诚信可言,叫老百姓如何去相信他们呢?

4.大道废弃,才尚仁义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百病不生,那还要医院和医生干什么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遵法守纪,世界上还要那么多警察干什么呢?如果社会上没有任何纠纷和官司,那律师不是都要失业了吗?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幸福,谁还去歌颂尧舜这样的英明君主?如果社会上的官吏个个正直廉洁,又会有谁去盼望包青天?的确,身患疾病才去求医生,有人违法才少不了警察,处处是纠纷才离不开律师,世逢纷扰才颂贤尊圣,官吏腐败才称道包公。

我们几千年来一直在赞美仁义,孔孟将仁作为人最本质的规定,是区别人与兽最重要的准绳。孔子称仁以为己任,也即把推行仁义于天下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后世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然而有多少人知道正是大道废弃才倡导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了奸猾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推崇所谓孝慈,国家昏乱不堪才显出忠臣义士。

想想看,我们天天喊着学雷锋,就是因为雷锋这样的人太少了,假如大家都是雷锋,还用得着去学雷锋吗?报纸、电台总在宣扬大公无私,就是因为如今人们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假如人人都公而忘私,那大公无私还是值得讴歌的品德吗?社会上大力提倡和表彰什么道德品质,不正是由于社会上太缺乏这些品质吗?我们称赞孔繁森、焦裕禄这样的干部,不正是由于这样的干部还太少吗?

在远古大道尚没有废弃的黄金时代,人们的心灵坦诚而不虚伪,为人朴素而无须装饰,内在心性合于道,外在表现合于义,言谈简略但合于理,行为随便而顺乎情。大家安闲而无所为,优游而无所往,口中含着食物嬉戏耍闹,挺胸拍肚四处遨游。君主就像树梢上的枝条,虽然高高在上却全然无心,绝不因为自己所处的地位而颐指气使。老百姓就像快乐悠闲的野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从不知道什么君臣之礼,更不知道向什么人磕头谢恩。人们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并处,压根儿就没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彼此都不存机心,生命的本性就不会扭曲;彼此都没有贪心,人人都会朴实真纯。大家一身正气却不知道什么是义,相亲相爱却不知道什么是仁,真诚实在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任真得当却不知道什么是信,互相帮助却不知道什么为恩赐。

完好的树木如果不被砍削雕刻,怎么能做出酒杯?洁白的玉如果不被毁坏琢磨,怎么会制成玉器?原木残破后才有器皿,人患疾病后才会找医生,本性破坏后才讲仁义。大道尚未废弃的时候,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本性生活,性情从不偏离自然正道,要礼乐有什么用呢?天然的情感没有被损害,要仁义教化干什么呢?有道是:太平治业无象,野老家风至淳。只管村歌社饮,哪知舜德尧仁?

5.归于婴儿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我的书评】我在学校和家里的时候,和家人以及同学相处的话就很随意自然,有什么心里话可以统统地倾泻出来,不用顾及他们的感受,因为我心里明白无论我说了什么傻话他们都会原谅我,让我肆意放泼,所以当我在家里或者学校的时候,我是过得非常畅快的,脸上也经常挂满笑容。可是等到我毕业进入社会后,我发现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心态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当我独身一人在远离家乡的城市里打拼,我只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孤独感,工作里的领导和同事只是将我看作完成任务的一个工具而已,倘若我不小心冒了几句傻话可能会惹来麻烦,而下班后,偌大一个城市无论到哪遇见的都是陌生人,他们对我可没有那股包容之心,只是彼此冷漠地注视着。

【原文】民族的发展也像个人的发育一样,存在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不同阶段,当然整个人类的发展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十分纯真,高兴时就开怀大笑,痛苦后便放声大哭,爱就表现出亲热,恨就流露出厌恶,自己的天性没有任何扭曲、压抑和摧残,一举一动没有半点虚伪和造作,从内心到外表都透明澄澈。婴儿看起来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极其旺盛。《庄子》里有一则描写婴儿的段落:婴儿每天长时间大哭大叫,而咽喉从不会沙哑,那是由于柔和之气已到极致的缘故;婴儿整天紧握着小拳头,而手却从不会疲倦,那是由于这合于自然的道理;婴儿可以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注视一件东西,而他盯着某东西时却毫无意识,他的思想和情感仍然天真无邪,对这一东西没有任何贪婪占有的欲望;婴儿走路没有明确的目的,在家里也不知该做什么,他的一切行为都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不掺杂一点人为的因素。

等到长大成人以后,见惯了世事的不公,经历了人事的打击,成熟了因而也世故了,失去了早年的幼稚,也失去了早年的天真。

儿子虽然给朋友家带来了难堪,但他是怎么想就怎么说的,完全依自己的天性行事,从外表到内心都是透亮。我妻子当然顾全了主人家的面子,但这是通过违心地说谎来达到的。时下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敷衍和说谎成了主要手段,甚至成了涵养的主要标志。试想当时我妻子要是也随着儿子说:这些菜的确一点也不好吃。我和朋友全家都不会夸奖她为人真诚直率,反而定会认为她精神出了毛病;而她所说的这些菜味道都不错,谁都知道是在敷衍和说谎,但大家都觉得这样说是理所当然。

这就是我们文明的一大特点:说真话的被认为幼稚,甚至被认为是犯傻,而所谓修养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的技巧。

于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真诚,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因而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有同情,彼此都礼貌周全地欺骗,大家都温文尔雅地敷衍。

6.知道白,守着黑

做人应该像天空一样,虽然有不少乌云在它上面飘过,但雨过天晴,乌云散尽,它仍然还是湛蓝如洗,一尘不染。

我们是些被文明化和世俗化了的社会动物,社会和父母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之道。当子女刚刚牙牙学语的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要告诉他们说: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话到嘴边要留三分,逢人不可露真情。这些为人之道,即使父母不教,我们长大后也不学而会、不教而能,因为周围的环境逼得你非如此不可。你不话到嘴边留三分,心中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那你就会与周围的人都闹僵;你逢人就露出自己的真情,有些人转脸就来给你小鞋穿。吃了几次亏,自然就学了几分乖,见人就知道打哈哈了事。会做人在今天的真实涵义就是会敷衍、会欺骗,待人能八面玲珑,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巧舌如簧,在不同场合都能随机应变,已经成了比变色龙不知精明多少倍的人精。越会做人就越世故,离自然的天性就越远。

我们怎样才能返璞归真?怎样才能找回久已失去了的自然天性?人们当然不可能闭着眼睛生活,眼睛一睁就能见到逢迎讨好,眼睛一闭就能听到阿谀奉承,谁在社会这个染缸里面能不变得圆滑世故呢?有的人用心计阴谋一夜暴富,有的人靠吹牛拍马平步青云,叫我们如何归真呢?

两千多年前的道家创始人同样也看到了这些现象,他认为要保持自己的天性,我们就要做到虽然明知圆滑的好处,自己却甘于诚实;虽然懂得谄媚会给自己带来利益,自己照样挺起胸膛来做人;虽然知道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会扬名四海,自己还是坚持默默地耕耘;虽然明白富贵荣华使人羡慕和尊敬,自己却安于过贫贱卑微的日子;虽然也知道美味佳肴能使人享口腹之乐,自己还是津津有味地享用粗茶淡饭。

8.顺应自然

原文

段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段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陶渊明是东晋深受老庄影响的大诗人,为人与为诗都达到了一种最高的境界:自然。前人称其诗淳真高古,赞其诗质朴自然。他说自己特别喜欢饮酒,可家贫不能常得,亲戚和朋友知其如此,有的特地买酒招他去家里饮酒做客,每次做客总要把酒瓶喝得底朝天,不醉不算,醉了便摇摇晃晃地回来。

同样他也将个人的生死看作自然的事情。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他一百多首诗歌中几乎有一半讲到生死,每次提到死时态度总是那么平静,语调尤为安详。他说那些一听说死就吓得面如土灰的人不明自然之理。生死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从三皇五帝到平民百姓,从白发老翁到黄毛孺子,每个人都要从出生走向坟墓,他在《形影神》一诗中写道: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诗中提到的彭祖是传说中的高寿翁,据说他一生经历了夏、殷、周三个朝代,共活了八百多岁。这样的大寿星也免不了一死,三皇大圣和彭祖如今都在哪里呢?既然每个人都难免一死,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死亡呢?还是来听听诗人在同一首诗中是怎么说的: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对于死亡的过度恐惧表明恐惧者还心中有私。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为自己的一种私有财产,因此想死死抓住自己的生命不放。有占有的欲望就有害怕失去的忧虑,有私有欲就不可能渐近自然,就不可能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要超脱死亡的束缚就得让自己从自我占有中解脱出来,让自己与宇宙大化融为一体,只有纵浪大化中才能不喜亦不惧。对生死明智的态度是任其自然,当生命该完结时就让它自然地完结,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无挂无碍、不沾不滞的精神境界。他在《归去来兮辞》中也说: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委心是听任内在的自然,委运是听任外在的自然。可见,他完全是以任其自然的方式对待死亡,认为个人生命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死亡不过是回归自然罢了,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返回自然便与自然和同一气,纵浪大化便随大化而永存。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有生就必然有死,生死属于天理自然,对此他倒没有什么顾虑和忧伤的,唯一的遗憾就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死倒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只是生前没有把酒饮足有点遗憾,真是幽默而又豁达。

第三章 无为与有为

无为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既深且远,从皇帝到平民,从武夫到文士,从学富五车的骚人墨客到目不识丁的小贩村夫,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有人用它来治国,有人用它来治兵,有人用它来搞文艺创作,现在又有人用它来办企业,人们在运用它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丰富它。有了它,治国者懂得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百姓明白了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作家艺术家更知道创作要笔致自然而无人工的痕迹。

1.无为与有为的界限

原文

段一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段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段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段四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拉着马犁田,强迫牛打仗,命令公鸡下蛋,强使老虎下水,这些违反自然本性的行为就是为,我们在其他地方又把它称作有为。刘安在《淮南子》中将有为界定为用己而背自然——从一己的私心出发反自然而行。

无为并不是说凝滞而不动(《淮南子·主术训》),也不是说受到外物刺激而没有反应,受到外敌攻击而不躲避和反击,面临困难而不想办法克服,它是指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淮南子·修务训》)。顺其正道而行,循其公理而为,因其本性而动,也即辅助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而不进行任何人为的干扰,因任自然而不用私欲,这一类行为就算是无为。如行舟于绿水,策马于平原,积土以为山丘,挖沟以为河道,这些都属于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的无为。

可见,是否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否违背了万物的本性,便是衡量无为与有为的准绳,遵循自然的规律和顺应万物的本性就是无为,反之将个人意志强加于自然或以个人私欲扭曲物性的行为就是有为。

2.一切肯定皆否定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的书评】君主也是人,自然有人的七情六欲 个人癖好,谁的生活方式会如这里说得这般冠冕堂皇。

【原文】彼此对立的事物总是相互依存,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因而,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凸现,高与下相互包含,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随顺,得与失相携而行,大与小相对而生……没有小就无所谓大,没有无就说不上有,没有后又哪来的前?没有短又谈什么长?

3.天地不讲仁义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说什么世间万物中,数人最灵智,还老是自作多情地想象老天唯有待自己最厚。墨子就眉飞色舞地说天对人是如何如何仁爱,特地降下雨露以生长五谷桑麻,好让人能吃饱穿暖;列子也认为天时时处处为人着想,特地生出许多鱼鸟鸡鸭让人享受;亚里士多德也想当然地说天为了人才生出各类禽兽,生马以供人骑坐,生牛以代人耕种,生兔以供人食用;还有人说天为了人便于工作才造出明亮的白昼,为了让人好休息又造出了宁静的黑夜;更多的人则声称太阳和月亮都围绕着地球转动,人是地球上的灵长,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突然有一天哥白尼跑出来说,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相反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接着达尔文又站起来说,人类并不是什么上帝的选民,而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动物。人们用不着特别的研究也能看出,天对人丝毫没有什么特别的仁慈,固然为人生出了牛马兔,可也为人生出了苍蝇蚊子;有时风调雨顺让五谷丰登,有时又大旱连年使寸草不生;生出了许多药材让人治病,可也生出了许多病毒让人丧命……

这些都不是令人类洋洋得意的发现,因为它们刺伤了人类的虚荣心,难怪那些不受欢迎的发现者,或被杀害,或遭诅咒,或受冷落,难怪我们迟迟不愿意接受这些铁的事实了。

天地纯任自然,对万物既无所作为也无所造化,既不施以恩惠也不加以破坏,让它们枯荣相继自生自灭,毫无仁慈恩爱可言。假如天地真的因人喜欢吃羊肉、穿羊毛而对羊特别偏心,让地球上到处是咩咩叫的雪白绵羊,那人类就别想再有绿茵如盖的草原了。大草原很快将退化为大沙漠,如今天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过度放牧造成草原沙化,二三月间见到的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美景,而是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沙尘暴;假如天地因蛇会伤人而把蛇都灭绝,没有了蛇这一天然克星,老鼠就会漫无节制地繁殖生长,人们走路固然再用不着提防蛇咬,但又要面临更可怕的鼠灾——田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收进农民的粮仓就已填进了老鼠的肚子。

君主治国要取法天地虚静无为,弃己任物则物无不理,冲虚自守则事无不成,政令烦苛反加速败亡,横加干涉更招致大乱。

4.最美的语言就是无言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只要你出行就会留下印迹——乘车有车辙,步行有足迹,飞行有航线,坐船有水纹;不管你如何雄辩滔滔,只要你言谈就会露出破绽——立论可能逻辑不周,辩论可能出现漏洞,说得越多越有可能被别人抓住把柄;不管你是如何聪明敏捷,只要你计算就离不开计算工具——古人用筹策,近人用算盘,今人用计算机;不管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只要你关门就得用开关器具——或者木做的栓梢,或者铁做的锁;不管你能想出什么点子,只要你捆东西就少不了绳丝——不是麻绳,就是胶线,或者是铁丝。

人一有了贤愚之分,贤人必受抬举而愚者定遭嘲弄;一有了贵贱之分,贵者便受人尊敬而贱者就被人轻视;一有了美丑之分,美者被人爱慕而丑者遭人白眼。物一有了优劣之分,优者被人抢而劣者被人弃;一有了豪华与简陋之分,豪华的东西人们垂涎三尺而简陋货物被拒之千里。这样一来,有人就成了时代的宠儿,有人则成了社会的倒霉鬼;有些东西成了人们的抢手货,而有些东西则成了世上的狗不理。

5.谁能使菊花开在春天?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我的书评】《老子》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也是乌托邦似的幻想吗?谁又能真正做到清静无为?哪个国君又会放任百姓自然生长?哪次历史不是人为的干预?

【原文】水面秤锤浮,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只是情人发誓时的痴情话,除了黄河断流这一人为的灾难以外,水面自然浮不起秤锤,白日也见不着星辰,北斗当然也不可能回到南面。在现实世界中,人与物都按自己各自的本性发生、发展、运行或活动,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日花红,秋天叶落,这就是事物的本性和自然的规律。

阳春三月红杏枝头春意闹,炎炎夏天映日荷花别样红,金秋九月则菊花须插满头归;牡丹一身富贵,梅花一身高洁,茉莉一身清香——物既姿态万千,人也是禀性各异:有的匆匆前行,有的慢慢尾随;有的细细嘘叹,有的放声急吹;有的孔武强壮,有的羸弱多病;有的沉静安定,有的急躁危险;有的缠绵多情,有的冷酷寡恩;有的要在运动场上显身手,有的愿在书斋中求功名;有的想走上仕途呼风唤雨,有的则想退隐山林明哲保身……

要是有位老兄专横地命令菊花和梅花都在春天开放,秋天没有菊花该是多么无聊,冬天没有梅花该是多么单调;要是谁武断地让百花开在夏日,春天没有满地红花又算什么春天?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设计过人类的乌托邦,从柏拉图、陶渊明、莫尔到傅立叶,不管乌托邦设计者出发点如何善良,但所有的乌托邦都只是乌托邦而已,没有一个能变为现实,要真的变成了现实,乌托邦将由想象中的人间天堂变为现实中的人间地狱。我们来看看莫尔设计的乌托邦吧:此中人住宅一模一样,前门都面临大街,后门通向后院,屋顶一律都是平的;所有人的穿着样式一成不变,冬装和夏装毫无区别,工作制服规定用皮革制成,每套都得使用七年才更换;每人的就寝时间、吃饭时间、工作时间完全一样,上学年龄和学习内容也别无二致。这里人人的地位、财富和智力倒是平等了,可惜不是将卑贱、贫穷、愚昧提升到高贵、富裕和文明的水平,而是将高贵、富裕和文明削平为卑贱、贫穷和愚昧的程度。更要命的是,平等以抹杀人与人的个性为其代价,将所有的人都变为人的平均数。乌托邦无视人们本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因而它平等但却沉闷,安定然而枯燥。在一个人为强制性的社会里,无论看上去多么和平安乐,但我们决不肯把家搬到那里去。

6.无为而无不为

道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特性,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无目的而合目的。无为是指其无所目的,它与基督教中的上帝截然不同。《旧约·创世记》中上帝是有意识地创造天、地、人的。道却全然无意于天地,天地也全然无心于万物。大道的运行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不过,正是它无目的使它能合目的——无用而后能用之,无为而后能为之,大道无为而天地以成,天地无心而万物以生。

要无为首先就得无欲,欲壑难填就会驱使人们胡作非为。在原始氏族社会崩溃后的奴隶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伴随着文明的进程又出现了大量的罪恶、惊人的残酷和无所不在的虚伪,与之相应的是代表人类文明的法律、礼教、典章、制度。于是,一边是对仁义、道德、忠孝、礼义的推崇,一边是阴谋、奸诈、虚伪、凶暴的横行,原始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被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诚信消失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下层百姓饥寒交迫。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和残暴邪恶,最后又导致他们自身走向灭亡。正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才从事种种违反自然的活动,这正是一切罪恶现象的主要根源。制止罪恶的唯一办法便是以道的真朴来消除人们的欲望,一旦返朴归真就会以无为代替有为,这样人与自然又重归于和谐,人与人又可能重归于真诚。

每一次社会的大动乱过后,新上台的统治者鉴于前朝覆灭的惨痛教训,暂时克制自己,不胡作非为,以免引起社会的震荡和人民的不满,他们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以无为来实现无不为,以无治来达到天下大治。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就是用无为的方式,最终造就了史家所盛称的文景之治。

7.无为的益处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透最坚硬的物体,气无孔不入,水无处不流,水滴石穿已是妇孺皆知的成语,大风折木更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无则生生不已,永无穷尽;柔则不可摧折,胜过刚强。从无这一不可感知、不可眼见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物体,我们不难看到无为的益处。不言为天下之至柔,无为为天下之至弱,但天下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它们。体道之士若能虚心以应物,就会不言而信,不动而化,无为而成。

8.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官?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的书评】感觉这里说的良君就是刘备 刘邦 曹操那样的。正如刘邦所言: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是天下者何?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原文】好的君主不在于处处表现自己的精明能干,遇事不放过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而是使自己深藏不露,让自己的臣民各尽其能,每人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自觉地把国事当成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人来督促他,他自愿地为了工作而废寝忘食,这样,臣民们累得腰酸背痛也心情舒畅,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全然没有被人强迫干活的委屈。把亮相的机会让给臣民,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这样他们吃了苦受了累,反而认为是君主信任他,给他委以重任,有一种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压抑、被埋没的快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是人们一种内在的需要,君主无为,臣民才有为,君主不表现自己的才干,臣民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君主不在朝廷出风头,臣民们才能在自己的国家逞风流。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