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评价赵匡胤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宋太祖的是备受推崇的,唐朝末以来的乱世,就是终结在他的手上,他重新建立了一个稳定统一的王朝,能做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的,莫过于此了吧,不得不说他的确是一个很牛掰的人才。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唐朝的乱世,我们来看一下到底有多乱吧。这个能够追溯到唐朝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呢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唐朝从胜到衰的一个转折点。指的是在社会总总矛盾之下所引发的一次的一次内部叛乱,当时唐朝根基已经不太好,老百姓人心已变,所以安禄山要起事,百姓就群起响应。历时八年之久的叛乱终于被压制住,但结果却给唐朝带来了长久的不稳定。社会空前混乱,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人口锐减了很多,长时间的内部战争,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不过,最乱的莫过于藩镇割据,一个安史之乱彻底摧毁了唐朝的统一根基,四分八裂,各路藩王各自为政,不服朝廷归管,据《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什么都有,俨然是分裂成各个小国了。皇朝空前衰弱,人心惶惶。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唐末,终结于赵匡胤的手中。赵匡胤建立起宋皇朝之后,立刻着手于统一中原的工作,袭占荆湖、攻灭后蜀、平定江南。把唐朝皇帝一直想做的事给做完了,收复统一了中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是历史的一大良君!
(黄袍加身)
收复中原,是全国权力集中于朝廷,又得人心,使皇位不可动摇,他创立的政治制度乃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作为皇帝他是够格了,不过作为臣子呢?我们来看看黄袍加身这个典故。当时的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皇帝周世宗突然发病,才四十六天就离奇病死了,仅仅八岁的儿子有幸获得皇位,还有当时的符皇后垂帘听政。一听说辽军前来攻打,立刻心神慌乱,毫无对策。与大臣们商量对策之后委以赵匡胤最高军权北上抵御,能调动全国兵马。刚出京城就有了谣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朝廷中已慌作一团,而赵匡胤的军队中也散播出煽动拥立赵匡胤的言论说皇帝年幼不能执政,应拥立新君。计划正在进行中。
当赵匡胤率领大军来到陈桥驿,时机已然成熟,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所有人跪拜在地,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一起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露出惊讶被迫的表情,一番思考挣扎,还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其实心理正在暗爽,实为影帝,所有人立刻说惟命是从。然大局已定。
赵匡胤当真是有勇有谋之士,野心也足,虽然说他装是被迫的,史书也说是没有预谋的,不过种种事迹表明,黄袍加身是一场有预谋的事。兵变之前就传出点检做天子的谣言,又有事先准备好的加身黄袍,又有翰林学士陶谷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又擢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员的职位,也罢去了他自己当年的职位殿前都点检,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赵匡胤的计划中发展,他成功兵变后亦没有大喜大悲,沉着冷静,继续一下步兵变后的发展。作为臣子来讲,他是不合格的,野心过大,拥兵自立,不过却是合适的时候做出了适合的举措,这些政治手段把他捧上了王位。这是一场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的兵变,没有杀一个人,没有留一滴血,赵匡胤就成功从孤儿寡母的手中夺得了政权。这其中的大局观,大智慧,还有策划水平非常人可比拟。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这种政治见识也实有大将之风。
许多人说赵匡胤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重文抑武,一直贯穿宋朝,间接导致宋朝灭亡,临死前的遗嘱也叫后代别动武。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因为自己本来就是拥兵自立,兵变得来的皇位,当然不愿意后人再重滔自己覆辙,皇位在赵家的手中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主要责任也并不在他,时代不断变迁,而制度也需时时更改。
这位黄袍加身的皇帝已经做出了跨时代的改革,后世的发展已经不是他能够左右的了,只是不知当他知道宋朝因为重文抑武一直积贫积弱而导致靖康之难,会有什么想法了。
▌历史大学堂官方原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