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怀孕清宫表(2022清宫表准确率100%)

小科普 94

你们第一次怀孕时,希望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

关于生孩子,坊间一直存在着诸多说法,比如说:酸儿辣女、清宫表测男女、月子病月子养、生了孩子痛经就会好、生男孩鼻子会变大……等等。这些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的说法到底对不对,有没有科学依据?

本期,Dr酱精选了流传较广、讨论度较高的10条,给大家逐个揭秘。一起来听一听啊!

01

酸儿辣女,准不准?

当然不准!

目前没有研究能明确证明,口味偏好和胎儿性别有关,孕期爱吃酸还是爱吃辣,都是激素闹的,拼命吃酸也不一定生儿子!

酸儿辣女的背后元凶其实是怀孕后胃酸的变化,女性在怀孕后,胎盘会分泌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它会抑制胃酸分泌,使胃酸减少,胃酸作为消化的一个重要物质,它的减少会影响消化功能,使孕妇出现食欲下降,甚至恶心、呕吐。

换成是谁,在食欲不振的时候,是不是都想吃点刺激性的东西提提神?所以,怀孕之后想吃酸味食物和辣味食物非常正常。至于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吃酸的而有些人喜欢吃辣的,则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

02

清宫表,真的能测出男女吗?

《清宫表》据传是依阴阳五行易理所设计,是清代宫廷的太医们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预测生育的方法。以受孕年龄为横轴、受孕月份为竖轴进行生男生女预测。

虽然是御用之物,但其实从预测原理上分析,清宫表尚缺乏科学理论依据的支持。

曾经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

有人通过对107例产科病例进行研究,以预测男宝为例,灵敏度=预测性别为男且与真实相符的例数/真实性别为男的婴儿数x 100%;精确度=预测性别为男且与真实相符的例数/预测性别为男的例数x 100%。

总的精确度和灵敏度为40.19%。就灵敏度而言,预测男性为44.44%,预测女性为34.09%;就精确度而言,预测男性为49.12%,预测女性为30.00%。但无论预测男女,其灵敏度和精确度均未超过50%【1】。

在Dr.酱看来,清宫表就是太医院做的大数据分析表,有一定的统计概率性,但这种比盲猜还低的概率,你确定要把它当真吗?若它是准的,那古代宫廷里凭着个个都想生儿子的狠劲儿,应该就没有公主这件事儿了。

03

生孩子治痛经?

估计很多女性都听过这个理论,生了孩子就不会痛经了。但是Dr酱要告诉你的是,这个真的因人而异。

通常情况下,根据痛经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与子宫的位置有关,如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或宫颈内口较狭窄,经血与剥脱的子宫内膜不能顺利地经过子宫颈口流出,是引发痛经的主要原因之一[2]。分娩的时候胎儿经过子宫口能起到扩张的作用,生完宝宝后,经血和剥脱的子宫内膜就容易排出。所以这部分女性在生完孩子后会欣喜地发现月经期肚子也不疼了。但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生孩子的孕妈都能被这种运气砸中,而刚好解决了痛经问题。

如果说原发性痛经,是可以靠生孩子顺便治好了,那继发性痛经则是完全没这好运气的。因为继发性痛经是由于其他妇科疾病所引起的一种症状,通常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2]。疾病没治好,生多少个孩子也不管用,该痛还是痛。

所以,生孩子就是生孩子,并没有治病的功效。

04

月子病没养好,再生一个就好了?

如同生孩子能治痛经的说法,另一个以为生孩子能治病的说法就是月子病月子养、月子病没养好,再生一个重新坐月子就好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月子病是存在的,中医认为,一般情况下,人的骨节是闭合的,分娩过程使产妇全身骨缝张开,这时如果不注意,比如洗头、洗澡、吃生冷食物都会让风寒趁虚而入,通过张开的骨缝进入产妇体内直到月子结束后,骨缝闭合,风寒就会被闭锁在体内,也就留下了月子病。

而 月子病月子治 的这种说法,Dr.酱觉得是一种理解上的误读,如果是说月子里得的病要及时治疗,不能拖,从这个含义上来理解,这句话也是正确的。但如果是指月子里得的病只能在月子里治,过了月子期就不能再治了,或者说只能在下次月子里才能治好,这种说法就不对了。因为通常的疾病,只要诊断正确,找到病因,治疗对症,总还是可以治好的。那种过了月子期就治不好了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05

胎儿性别还能翻转?

民间流传很多说法,认为只要胎儿还没有出生,在妈妈肚子里时性别是可以改变的,甚至还有很多偏方帮助孕妇改变胎儿性别。

在很多备孕、育儿APP里就藏匿了很多转胎药的交易,宣称保证孕妇在怀孕40天内转胎,包生儿子,不准全额退款,生男生女,随心控制,小孩出生后收费……这都2021了,居然真的还有很多孕妈愿意花钱去做这种交易,Dr.酱真是惊呆了!

上过生物课的应该都知道,胎儿的性别在他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没有任何药物或手段可以干预和改变胎儿的性别。

而且有多个报道指出:所谓的转胎药成分来源不明,不仅对孕妇的身体可能造成伤害,还可能导致婴儿的器官损伤、智力受损、畸形等问题。

06

爸爸聪明就生女儿?

不止一次听到过这种说法:爸爸聪明就容易生女儿。不信你看看李彦宏、李开复,还有那个徐峥、黄渤。就连神算子黄磊也是先生了两个女儿呢……

这样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科学说:我可没证据说明父母智商会影响孩子性别这事。这锅我不背!

生物学告诉我们,爸爸妈妈染色体组合决定了宝宝的性别, 如果爸爸的染色体是Y,和妈妈的卵子结合生出来的就是儿子;如果爸爸的染色体是X,和妈妈的卵子结合生出来的就是女孩。

虽说遗传对智商的影响约占50%-60%,但是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智商还能决定性别的。爸爸聪明生女儿,只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纯属巧合。

07

肚皮尖,生男孩?

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孕期肚子尖的容易生男孩,肚子圆的容易生女孩的说法。而老外们在这种问题上也有异曲同工的迷信,像如果孕妇的肚子向前突出像个大号的网球,则可能是个男孩,而如果肚子的分量分布得比较均匀,则可能是个女孩。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生男生女跟孕妈的肚子圆和尖并没有多大关系,孕妈肚子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这和胎儿的个头、胎位、孕妈体型等有关。

胎宝宝在妈妈子宫中的位置也会影响肚子的形状,比如胎宝宝面对妈妈,肚子就会显得平坦,背朝妈妈,撅起小屁屁,当然就会更凸出。另外,你试想一下,一个体型瘦小的孕妈妈,当胎儿不断发育长大,肚皮横向发展没有了空间时,可不就是只能往前尖着长了嘛。

所以说,依靠肚皮形状来判断男女完全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不过,孕妈肚子的形状,大都会作为产科医生目测孕妈是不是存在难产的判断依据。

08

孕期皮肤变差生男孩,变好就生女孩?

除了看肚皮辨男女,据说看皮肤也能辨男女,如果孕妈怀孕时长痘痘、长斑、皮肤变粗糙就是男孩,要是孕妈皮肤变得光滑细腻就是女孩。对于这种说法,Dr酱总感觉哪里不对劲!那龙凤胎怎么办?孕妈妈脸上岂不是要打架了?

事实上,相比怀孕前,孕妈体内的激素水平都会发生显著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睾酮都会明显上升。有统计显示,在接近生产时,怀着女孩的妈妈体内的雌二醇(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含量约为23000ng/L,怀着男孩的约为20000ng/L。而正常的成年女性中,随月经周期的变化,雌二醇在血液中的含量是20ng/L-750ng/L。

按这个说法来看的话,如果怀有男胎的孕妈雌激素水准的确是稍低一些,那么那些孕妈们的皮肤反而应该更好一些才是。但实际上,准妈妈们的皮肤是否能保持光鲜、靓丽,并不只取决于雌激素水平,还与生活习惯、环境等许多因素有关。想靠观察孕妇的皮肤就确定肚中胎儿的性别,是不靠谱的。

09

怀孕时鼻子变大,会生男孩?

记得香港明星胡杏儿在生二胎时,发了一篇微博感叹:为什么我怀孕鼻子会变大,别人就不会呢?一度引起了大众的讨论,纷纷表示:怀孕后鼻子是会变大,而且还会生男孩。

Dr.酱不禁想问,为啥有的人怀孕鼻子会变大?鼻子变大真的和胎儿的性别有关吗?

其实不然,医生的观点:孕妇鼻子变大生男孩,这只是一种民间的说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还是那句话,胎儿性别是有父母双方的染色体组合决定的。

而在怀孕期间鼻子鼻头会有变大的现象,是因为怀孕以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怀孕之后孕妇的体内雌激素增加,会导致身体有一些部位水肿,比如可以导致鼻头部的软组织肿胀,会导致鼻子变大,鼻头变圆、变大。在生完孩子之后激素水平变化,鼻子有可能还会缩小。

10

孕妈吃兔肉,孩子会兔唇?

除了生男生女的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传言以外,老一辈对于孕妈的吃食上也有着很多禁忌。就比如,怀孕不能吃兔肉,否则孩子就会长兔唇。

不得不说,把吃兔肉和兔唇联系起来,这完全是对兔唇产生机制的误解,也是对孕妇健康食品兔肉的曲解。

兔唇医学上叫唇裂,属于先天性的面部畸形,平均大约1000个婴儿中就有1个患有唇腭裂。这种先天性畸形是孕妇在孕早期由于某种疾病因素所导致的。目前医学认为可能的致病因素有:

Ø 遗传因素:大约有20%左右唇腭裂患儿偶遇家族遗传病史;

Ø 感染因素:怀孕早期母亲感染过病毒,如流感、风疹或某种损伤;

Ø 营养因素:怀孕期间的呕吐和偏食,导致维生素A、E及微量元素的缺乏;

Ø 不当用药:服用过某些镇静药、抗过敏药及抗癫痫药;

Ø X线辐射:怀孕期间,母亲接受过大量X射线的照射。

以上因素和吃不吃兔肉毫无关系,恰恰相反,兔肉是妊娠期的滋补良品,每100克兔肉中约含1600毫克左右的卵磷脂,卵磷脂是大脑神经发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有利于胎儿大脑发育,有健脑益智的作用。

你还听说过哪些关于生孩子的传言呢?欢迎评论区里留言,让大家长(八)些(卦)见(一)识(下)呀~

参考文献:

[1] 郭晋敏张莉徐建江康长清清宫表预测胎儿性别的能力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7,34(01)

[2] 杨帆,女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j],医疗装备. 2016,29(24)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